改革開放前修建成昆鐵路時,由於特殊的地質和落后的施工設備,工人們僅憑借一條繩子纏在腰間,用鐵鍬和鋼钎在堅實的岩壁上作業。盡管環境如此艱辛,但這並沒有磨滅鐵路人的決心,1970年成昆鐵路正式通車,它的建成被聯合國評出為“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之首”。
中國高鐵如何攻堅克難,締造“中國名片”
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老成昆鐵路和新成昆鐵路復線的修建,凝聚了兩代鐵路人的心血和回憶。本期分享人、中鐵二局成昆鐵路峨米段項目經理部辦公室主任杜映平,講述了父親和自己兩代鐵路人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在鐵路發展的背后,鐵路人的付出和貢獻。
從蒸汽火車、綠皮車到高鐵;從“打地鋪”、“放像車廂”到舒適的座椅、豐富的旅途娛樂方式;從艷羨國外到中國高鐵走向世界。鐵路的發展改變的不僅是交通狀況,更是人們的生活方式。本周六晚21:20,由東鵬特飲首席特約的深圳衛視《圖鑒中國》,“飛馳的列車”用不同對比照,見証40年來,中國鐵路的蓬勃發展。
從蒸汽火車到綠皮火車,到動車、高鐵,中國鐵路的發展,展現出了驚人的速度。改革開放40年,中國鐵路如何飛速發展?如何成為一張“國家名片”走向世界?列車上的中國人又有怎樣的變化?地形復雜的惡劣條件下,中國鐵路人如何迎難而上,創造“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三大奇跡之首”?本周六晚21:20,深圳衛視經典對比照分享節目《圖鑒中國》,一起來見証,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鐵路發展的歷程。
后來,传奇网页游戏私服,中國鐵路不斷加速,鐵路的設施與服務也在不提高和完善。車廂變得寬敞明亮、座位舒適度不斷提高;從前開水經常斷供,現在掃碼就能買到品類繁多的飲料、食物;從前加錢才能在“放像車廂”看電影打發時間,現在人手一台手機,休閑娛樂形式豐富多彩。
40年的鐵路建設中遇到了哪些問題?現在中國高鐵人正在研究的“超級高鐵”會有哪些突破?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將在這一期的《圖鑒中國》中為您揭開。
原標題:《圖鑒中國》見証“國家名片”背后的付出
對於中國的老百姓來說,火車並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它是一個歷史的親歷者,更是歷史的見証者。
1992年,列車班次少、行駛速度慢,中國人的出行擁擠而漫長。買票可能需要連夜排隊,搶到票是件“倍兒有面子”的事。車廂環境擁擠,座位先到先得,人們擠在狹小的空間裡,“打地鋪”成為當時的時代烙印。
列車飛馳40年,火車上的中國人有怎樣的變化?
除了地質環境惡劣和設備落后,老成昆鐵路還面臨哪些挑戰?這條鐵路的開通給中國帶來哪些改變?和幾十年前比,鐵路施工都有哪些進步?鐵路飛速發展的背后,鐵路人又有哪些超乎常人的付出?本期《圖鑒中國》將為您一一揭曉。
鐵路建設者如何征服困難,創造世界奇跡
1978年,中國還在使用吞雲吐霧的蒸汽機車,時速隻有40公裡,中國能夠正常使用的鐵路大約有5萬公裡,其中4萬公裡是蒸汽線路。2017年6月26日,“復興號”中國標准G123次高速列車在京滬高鐵兩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橋站雙向首發,這次的運營迎來了一個新時代——中國標准動車組時代。
幾十年來,從蒸汽火車到綠皮火車,再到動車、高鐵,鐵路承載了太多離開與歸來的故事,見証了中國人生活的巨大變遷。本期時光分享人、中國火車攝影第一人、著名攝影家王福春,用鏡頭訴說從1978年到2018年這40年間,火車上的中國人出行狀態的變化
幾十年過去,中國鐵路建設雖然擁有了許多現代化的施工設備,但他們依舊面臨著許多挑戰,鐵路人的付出往往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多很多。由於長時間出差,杜映平三歲半的孩子甚至開始叫他“陌生爸爸”。為了中國鐵路的發展,無數鐵路人放棄了休息、放棄了家庭……
1978年隨著鄧小平同志乘坐日本新干線的畫面在電視上播出,一種被稱為科幻一樣的火車——高鐵,開始為中國人所熟知。40年過去,高鐵已經成為一張“國家名片”,它影響著中國,也影響著世界。本期時光分享人、西南交通大學青島研究院院長林建輝,為您講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鐵路事業的巨變。
車速變快、車次變多,乘車環境、服務質量提高、互聯網+高鐵新模式出現,中國鐵路在不斷的發展,人們的出行方式和體驗也發生了巨變。過去和現在乘車時,人們消遣方式有哪些變化?除了旅途時長縮短,鐵路出行服務還有哪些巨大突破?本期《圖鑒中國》帶你一起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