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热门BT页游 >

潘石屹:一个并不传奇的传奇

潘石屹:一个并不传奇的传奇

中国网 2004年11月10日


《潘石屹——永远不做大多数》苏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潘石屹从赤贫一跃成为亿万富翁的传奇听起来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梦”,实际上,这只是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国产神话”。

在普通人的眼里,潘石屹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发展商,也是一个传奇。他“能把西红柿卖一个水果价”(——任志强语)的本事一直是房地产从业人员急于探究的秘诀。在中国媒体的眼里,潘石屹是一个“是非不断的叛逆者”,他在举手投足间似乎都透露出另类和禅机。而在外国媒体的眼里,潘石屹和张欣夫妻的成功更容易被看作是中国新时期新政策下成长起来的“超级成功(Super Success)”的典范,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中国的新面孔。

有人认为潘石屹的成功一定有“幸运”的成份,但在他身边人的眼里,这个传奇的背后却是他的勤奋和谋略。潘石屹在经营中采用的战术和战略方针,实际上也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某个历史阶段艰难成长的一个侧影。当全社会仍在为这个社会经济成份的“原罪”争论不休时,他们却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书的作者最早有想法把潘石屹营销管理的幕后故事整理成文字大概是在2001年。当时他刚刚加入潘石屹的公司SOHO中国不久,参与了公司几次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体会到了潘石屹另类操作的新奇和刺激,也为他在市场营销和管理方面的睿智所打动,但当时总觉得许多真正有价值的内幕信息都或多或少属于公司机密,不便公之于众。

有一次出差时,无意中就这个问题问了在一旁百无聊赖地翻航空杂志的潘石屹。没想到他的回答很爽快:“没问题,保密的问题,我看过一两年也就没事了。”

本书初稿写作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巧合的是,作者在电脑上写下本书第一段文字的那天,是全球华人都不会忘记的一个重要日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机“神州五号”发射成功;而写完最后一章的那天同样是全球许多人都很难忘记的日子: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美英联军从地洞里掏了出来。

总体来讲,本书内容既有主人公潘石屹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的战术性策略,也有他权以安身立命的战略性方向;既是他在从商经历中的灵光乍现,也是他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在权力、资本、和政策的夹缝中求取生存和发展的无奈之举。作者力求对潘石屹的一些营销案例的幕后故事作尽可能忠实的呈现,希望能对青年创业者们从中能汲取自己所希望得到的营养。

以下内容节选《潘石屹:永远不做大多数》一书:

成长年事

潘石屹,房地产发展商,1963年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小时候由于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家庭成分又高,为了让一家人都能活命,家里曾决定把他的一个妹妹送给别人抚养。潘石屹成功后提到这件事,说这是他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但在当时,作为长兄,潘石屹所能做的也只是在上学之余尽量地帮家里做事,实际上也是部分承担起了养家活口的重担。

1979年,潘石屹考取了兰州培黎学校。临走之前,老父亲将自己头上还不算太破的帽子戴在儿子头上,然后把儿子更为破旧的帽子留给自己,并说:“孩子,你要出门了,不管在什么时候,没事不要惹事,有事不要怕事。”

1981年,潘石屹从培黎学校毕业,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石油管道学院录取。1984年,潘石屹毕业后被分派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的聪明和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领导的赏识,并被确定为“第三梯队”。

办公室新分配来一位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当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时,对方非常认真地说:“小潘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听者有心,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潘石屹:难道这一生将与这套桌椅共同度过?

正在思变的时候,他遇见远在刚刚开放的深圳创业的一位老师。老师告诉他在深圳有很多机会,也能赚到很多钱。潘石屹问:“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由于很难回答这个本来属于常识性的问题,老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就说你身上的衬衫,如果你有钱,你就可以买两件,这样一件穿脏了你就可以换另外一件。”

这也许是有人第一次对他解释财富是怎么回儿事。

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元钱来到广东。

两年后,潘石屹跟了一位老板来到海南。当时海南给潘石屹的感觉就是夹杂着走私货的一个相当原始的荒岛。他的老板承包了一个砖厂,让他当厂长,负责三百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1990年春节前后海南岛刮了一次特大的台风,经济一片萧条。砖没人要,大家的生活也都相当困顿,甚至长时间挨饿。尽管如此,这段岁月在潘石屹的记忆中还是相当美好的。至少自己可以做主,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一支队伍。

随着经济不景气的无限期延续,闯海南的许多人纷纷回到了内地,潘石屹却一直坚持着直至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海南逐渐恢复了活力。

房地产作为小平同志南巡的第一个产业在海南发展起来了。潘石屹认识了曾经在牟其中手下做事的冯仑和王功权等人。1990年,潘石屹同冯仑、王功权、易小迪、张民耕等人在海南岛成立了万通的前身——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简称“农高投”。

当时海南的房地产正处在畸形扩张时期,本来是房地产副产品的“炒房炒地”也因为其时间短见效快而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买房人和卖房人大多都是机会投资者,说俗一点就是“炒家”,玩的是一种“击鼓传花”的游戏,商品到你手里传出去了你就是赢家,运气不好就砸手里了。

农高投也看中了这个机会,开始炒房,并淘到了第一桶金。

就在海南岛的房地产看似如火如荼的时候,两个数字让潘石屹惊出了一身冷汗。一天潘石屹在海口房地局看到两个对比数字: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只有7平米,海口市人均住房报建面积却已经达到了50平米。在潘石屹看来,这个数字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海南省的房地产行业快出事了。

于是,潘石屹、冯仑、王功权等人凑在一起商量如何分散风险。潘石屹自愿请缨,准备回内地寻求进一步发展机会。他先回老家看了一圈,觉得西北还是太穷,没有任何投资的价值,便来到北京进行市场调研。

他先来到怀柔,很快注册了公司。有一天,潘石屹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时,无意中听旁边吃饭的人讲,北京市给了怀柔四个定向募集资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标,但没人愿意做。在深圳待过的潘石屹深知指标就是机会,就是金钱,于是他主动跟怀柔县体改办主任接触:“我们来做一个行不行?”就这样,北京万通凭借潘石屹从餐厅听来的消息成就了日后发展的底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