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热门BT页游 >

真相、网络谣言傻傻分不清?碎片化钝化了年轻人大脑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谣言文章,65.6%的受访者觉得周围年轻人中招谣言的情况多。57.9%的受访者指出有图片和照片的谣言文章最不容易辨认。科学研究(62.8%)、权威媒体(62.2%)、著名教授(52.4%)是谣言最常用的旗号。

哪些特征的谣言文章最不易辨认?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艳说,对一些比较夸张的谣言,大家基本上有概念了。现在的谣言从内容上来说更加丰富多样,隐藏在健康、养生信息中的谣言很多。

要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64.2%的受访者建议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53.6%的受访者建议提高媒介素养,44.4%的受访者建议对文章中的结论追根溯源,39.2%的受访者建议随手搜索信息来源,34.7%的受访者建议查看是不是老帖,34.6%的受访者提出查看传播者专业定位是否与消息主题相匹配,17.8%的受访者建议看是不是传播频次较高的词语。



受访者中,00后0.6%,90后占21.3%,80后占54.0%,70后占17.3%,60后占5.9%,50后占1.0%。

具体来看,科学研究(62.8%)、权威媒体(62.2%)、著名教授(52.4%)是谣言最常用的旗号。同时,老中医(50.5%)、实验表明(48.5%)、国外(31.1%)等字眼也比较常用。此外还有:第一(17.6%)、100%(22.6%)、感叹号(8.7%)等。

65.6%受访者觉得周围年轻人中招谣言的情况多

不管是制造了恐慌还是迎合了某种心理,谣言都会让人不冷静。不钻牛角尖、不慌张,心平气和,这是面对谣言最好的态度。

调查中,65.6%的受访者觉得周围年轻人中招谣言的情况多,28.2%的受访者觉得一般,仅6.2%的人觉得不多。

“专家在解释的过程中,也要捎带给大家普及一些常识性知识,这是很重要的。现在的问题是连这种基本的常识普及都很少,bt网页游戏,所以大家无法判断,老百姓有了科学素养,就能辨别出很大一部分谣言。”杨斌艳说。

杨斌艳说,重大的事情国家会有明确权威的消息出来,立马就阻止了谣言的扩散,但日常生活的事情,没有什么证实途径。这些谣言大家无从查起。

对于谣言文章,26.7%的受访者转发过,50.6%的受访者没转发过,22.7%的受访者不知道是不是谣言。

杨斌艳建议,可以将这几年高发的、传得广的谣言搜集起来,请权威专家集中做一个解读,彻底解释清楚,这样很大一批谣言就消除掉了。“可以像‘3·15打假’一样,长期做,形成深度品牌”。

辨识能力相对较强的年轻人为何也屡屡中招?

杨斌艳说,还有一种政策类的谣言也比较多,比如涉及房价、养老、股市等,这类谣言容易引起大家的跟风行为,影响也更大。对于政策类的谣言,有人甚至觉得谣言能传出来说明很快就成现实了,这需要政府从实际情况来考虑,注重回应的技巧、公开的时机。

调查中,57.9%的受访者指出是有图片和照片的,57.9%的受访表示是内容与生活、工作、家庭紧密相关的,42.3%的受访者表示是偷换概念的。其他还包括:伪科学(42.0%)、伪逻辑(37.2%)、实验数据加持(35.5%)、权威媒体认证(34.4%)、耸人听闻的事件(33.7%)等。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时,35.6%的受访者会及时求证文中的信息,32.0%的受访者不会,32.4%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发现是谣言后,50.2%的受访者会核实信息,并发布核实结果,41.2%的受访者什么都不做,但以后会提高警惕。此外,35.8%的受访者会举报谣言发布者,28.8%的受访者会转发辟谣文章,3.4%的受访者感觉无所谓。

调查显示,72.7%的受访者认为是谣言包含年轻人关心的热点话题,58.8%的受访者指出谣言裹着科学的外衣难辨认,46.5%的受访者认为碎片化获取信息时代,年轻人分析能力降低,38.4%的受访者觉得年轻人科学素养水平低,27.0%的受访者指出年轻人知识更新慢。


网络就像一枚硬币,第一时间带给人们信息的同时,也会使信息呈现碎片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影响着公众乃至舆论对于某个事件的事实和价值判断。甚至有不少网络谣言无处不在,如影随形。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