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后,刘卫民连续3年参加了空军“红剑”体系对抗。
这些年,刘卫民多次被上级机关抽调,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重大课题的评审和考察,还曾走上空军预警学院的讲台辅导授课,为雷达部队的转型成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最终,导演部裁定目标确实是7批,之前的通报是“障眼法”。
“刘卫民爱学习,善总结,能吃苦。”这是记者采访期间听到的最多的话。
翻开他的“成绩单”:《体系对抗演习中某型雷达反干扰应用》获空军预警监视系统重难点课目研究一等奖;《某型雷达战斗操作使用手册》被空军推广,成为指导雷达部队迈向实战的有效战法……
黄书波 张建新 许航川
基层官兵点赞,刘卫民带教出了1名高级工程师、3名高级士官和300多名优秀骨干,其中26人考取了军校,并对29个雷达站进行过巡回教学,辅导过的官兵多达数千人。
“当兵就是为了上战场。”回想18岁时入伍的初心,入伍29年、如今已是一级军士长的刘卫民依然激动。
一门心思,扑向备战打仗“方位”
这串数据,正是他所在雷达站相对于旅机关的三坐标参数。雷达站,是他军旅梦的起点。他用三坐标标记蓝天,三坐标也标记了他的军旅人生。
2010年,当在雷达站蹲连住班的空军首长表扬他“20年如一日坚守高山、献身空防”的事迹时,刘卫民说:“待在山头是奉献,干出成绩才是贡献。我们要作奉献,更要作贡献。”
勤学苦练,消除领军带兵“距离”
但,唯有刘卫民,顶住压力始终坚持上报7批目标。
“他爱雷达,爱雷达兵的岗位。入伍第二年便练就了技术参数‘一口清’,开关旋钮‘一摸准’的硬功。”曾担任刘卫民指导员的旅政治工作部主任杨正良回忆。
“方位XXX,距离XXX,最新网页游戏私服,高度XXX。”
同时参加攻关任务的研究生参谋李玉龙说,刘卫民编写的课件在当年空军雷达兵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2013年秋,一场全军实战化联合演练打响。大仗之前,导演部通报有5批目标,后又更正为两批,同时还释放大量干扰体。
攻关组的其他成员都是干部,有些还是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这让刘卫民“压力山大”。
雷达兵有“三高”:战略地位高,科技含量高,地理位置高。入伍以来,刘卫民先后坚守了4座高山雷达站。现任职的某雷达站,高寒缺氧,环境恶劣,是南部战区空军唯一驻藏部队。
2010年8月,刘卫民作为技术骨干被抽调到旅机关参加雷达兵多媒体训练课件和教案编写工作,并担任课题攻关组副组长。
满腔热情,奠定军旅人生“高度”
云岭藏区,高寒缺氧。在海拔3875米的某高山雷达站,记者见到了刘卫民,这位第二次捧回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的雷达兵王。
“坚守,不是等待,而是前行。”这是刘卫民的座右铭。
学习,使一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战士,成长为雷达领域独当一面的领军型专家人才。
尝到甜头的刘卫民一发不可收拾,他的理论文章屡屡见诸于各类学术期刊。2015年,他领衔编写了19种雷达型号40余万字的《全功能操作、全效能发挥100问》。
刘卫民曾3次获得基地以上单位组织的比武竞赛第一名,能熟练操作12型雷达,从未发生过一起战备问题,情报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创造了所在旅战备安全时间最长纪录。
不懂就埋头学,不会就虚心请教,锲而不舍直到搞懂弄通。为了节约时间,刘卫民干脆将铺盖卷带进训练室,熬夜攻关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