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梁山好汉全伙受招安,搞分金大买市,款待周围的老百姓,买市的日子就定在了北宋徽宗宣和四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到三月十三。从日期上来看,大致在那一年的清明节前后。
这句俗语在宋元话本小说中的用法,一般都是说某某人得了横财或者娶了大美女之后“日日寒食,夜夜元宵”,就是说这个人日夜狂欢,日子过得非常愉快、非常爽的意思。这句俗语的出现,也表明了宋元时代老百姓对清明节是“狂欢节”的一种普遍认知。
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水浒传》只字不提清明节,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宋代的清明节作为放纵欲望的狂欢节,这个价值观与水浒好汉不好玩乐专好厮杀的观念是相违背的。
请注意,这个清明节可不是悲伤、冷清的意思,而是狂欢、愉悦的意思。而且大锤以前在咱们《水浒细节解密三十六:为何好汉与元宵节相爱相杀》这一章中,曾经介绍过元宵节在宋代的繁盛景象。这两句俗语合在一起,就是说“白天像清明节一样狂欢,晚上像元宵节一样狂欢”。
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来看,《水浒传》中是没有提过清明节的。这与在《水浒传》中频繁出现的元宵节、中秋节、中元节、重阳节等等其他宋代民俗节日的情形相比,大大不同。
从细节上来说,书中出现过与清明节有关系的事物,比如书中描写宋徽宗当皇帝之前还是端王状态时,就喜好的蹴鞠[cù jū]运动,在《水浒传》伊始,端王就因此赏识擅长蹴鞠的高俅,高俅从此发迹。
首先我们需要说一下,《水浒传》对清明节是一种非常诡异并且微妙的态度。
从历史上来说,清明节正是在唐宋时期与寒食节、上巳[sì]节实现了功能合并,最终成为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那么作为反映北宋时代市井民俗的重要作品之一的《水浒传》,它又是怎样描述清明节的呢?
结果就是东京汴梁城在清明节期间卖麦糕、奶酪这类小吃的人家特别多。到了南宋成书的《梦梁录》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的清明节,热闹程度甚至比北宋东京汴梁城还要厉害。
成书于北宋的《东京梦华录》曾经描述过当时北宋市民阶层欢度清明节的盛况,说清明节时一连三天,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寻常老百姓,都要阖家出门去郊外上坟祭祀。
其实清明节被《水浒传》隐去行踪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变态网页游戏私服,不过最根本的,就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这个节日,从风格上来说与梁山好汉严重不搭,所以只好也为好汉们作出牺牲了。
有宋一代,蹴鞠活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蹴鞠活动更加繁盛,这是从唐代就形成的民间清明节习俗。唐代诗人杜甫在《清明》诗中就说道:“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南宋诗人陆游也提到过:“秋千蹴鞠趁清明。”
而且更麻烦的是,清明节这个节日主要是白天活动,这个白天的环境,不方便水浒好汉搞大规模的破坏活动,与之对比的就是《水浒传》中反复出现元宵节,而且这个元宵节几乎每次都被梁山好汉破坏。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梁山好汉们每到清明节就找一群美女跑出去郊游野餐,踏青旅游,欣赏花花草草,放浪形骸一番之后再来个郊外大采购之类,这是多么违和的场景,严重不符合好汉们的行为准则。
但是从宏观角度来说,《水浒传》一书中虽然提到过疑似在清明节展开的活动,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清明节”的字样,甚至连宋代人常常与清明节混用的“寒食节”也未曾出现过。
到了这个地步,上坟祭祀已经不是清明节的主打项目了,所以后世也有学者将宋代清明节称之为“生者的狂欢节”,这个评价是准确的。
因为宋代元宵节号称夜晚的狂欢节,它的主要项目是在夜间,比较方便梁山好汉们大肆破坏,事实上《水浒传》中描述的所有好汉大闹元宵节的场景,都是在夜间进行的,这是好汉们作为绿林人士与官兵交战的本质所决定的。
到了清明节这一天,无论男女都一股脑涌出城去,跟北宋时候一样,名义去上坟,然后大家就在景点名湖附近搞大规模野餐活动,而且比北宋时候还添加了画舫龙舟助兴节目,并且还设有美女鼓乐等等,这样要一直玩到天黑,而且到天黑回城之后,大家还要把郊外采购的一些野味和玩意儿作为礼物分送亲友,可谓热闹之极。
虽然名义上说大家是去祭祀的,其实只要出了城门,就成了郊游踏青了,因为出门的时候大家都带着各种点心、炊饼(这个炊饼,就是《水浒传》中武大郎售卖的那种,它也可以视为《水浒传》中出现的清明节相关事物中的一个)以及各种名花异果,然后上坟结束之后立即找个花花草草的景点,铺开摊子开始野餐,大家吃喝玩乐一直到天黑才回家。
在这里大锤要解释一下,清明节从唐宋时代陆续合并了寒食节和上巳节之后,由于踏青等重头戏的加入,清明节的节俗属性有一个很大的转型,这就是从祭祖为主的一个节日,向全民娱乐的方式转变。
而且这种狂欢意识在宋元时期是非常普及的,以至于在宋元时代的话本小说中,常常会出现一句当时的俗语,叫做“日日寒食,夜夜元宵”。大锤在这里解释一下,这里面出现的寒食节等同于清明节,字面意思就是白天天天像清明节一样度过,晚上夜夜像元宵节一样度过。
为什么《水浒传》明明已经涉及清明节的一些活动了,但是却始终没有出现清明节这个名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