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海峡、黄海、东海、南海,到西太平洋,甚至遥远的亚丁湾,“背靠背”已经成为中国海军演习的基本形式。
提起何贤达,战友们都赞不绝口:“何贤达是我们的‘旅宝’啊!他可是个难得的导弹精兵。”“专业太硬了!几百个疑难问题解决办法在他心里,整个电路图在他脑子里。”
曾全程指导过演习的总参领导对记者坦言:“我们就是要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把参演部队逼入墙角、难到极限。”
1981年6月生于成都的蒋佳冀,在1999年8月放弃做民航飞行员,选择招飞入伍。2003年军校毕业,他再次放弃留校当教员,选择到一线部队。
火箭军“天剑”年度系列对抗演习,已经连续举行了6年。为了尽可能在高强度战争环境下生存下来并完成反击,火箭军可谓煞费苦心。
空军航空兵某团蒋佳冀与杨创二人驾战机闪电般向两侧迂回,对手紧追不舍。二人准确判断态势,施放电磁干扰,并以大载荷机动摆脱跟踪,打乱对手进攻节奏。但对手毫不相让,顽强寻找战机。
就在4天前的7月28日,“国际军事比赛-2018”在莫斯科郊外阿拉比诺拉开帷幕。
另一次,某导弹旅前往一处高原展开训练。关键阶段,一场沙尘暴不期而至。导弹发射连长经仔细检查,下令继续起竖导弹,在漫天黄沙中按时发射。
火箭军机关工作人员表示,“剑随令出,随时能战”的常年备战状态在火箭军每一支部队都是常态化,几乎所有部队都可以做到快速集结,数十分钟出发前往阵地。
他只有初中文凭,却被聘为海军潜艇学院教授。海军潜艇部队AIP专业人才,多是他的学生。
激战中,蒋佳冀敏锐抓住对手一个细微失误,率先“咬”住目标,边果断指挥杨创牵制对手,边大速度追赶“咬尾”,锁定、截获、发射一气呵成……最终,蒋杨组合双双收获“金头盔”。
2013年10月,中国海军首次在第一岛链外的西太平洋海域展开“机动—5号”实兵对抗演习。在第二轮对抗时,当时大洋上海浪高达四五米,超越了直升机起降极限。“舟山”号护卫舰舰载直升机飞行员程栋在风浪间隙准确起飞,又在云层增厚的返航途中长时间超低空飞行,顺利完成任务。这是贴近实战的打破常规之举。
2011年,首届对抗空战考核引入“自由空战”,取消水平机动空战高度差;2015年,全面引入异型机对抗,破除小组赛只组织同型机对抗规则;2017年,增加四机近距空战考核,减少明语指挥,突出长机职能,取消部分战机外挂和干扰限制,最大程度缩小竞赛与实战的差距。
2015年12月三大舰队南海练兵,红蓝对抗。当红方预警机已发现目标,导演部临机判定,预警机数据链被干扰,目标无法回传,红方无法知道蓝方的目标位置,迫使红方动用其它探测手段,综合判断。
有着傲人战绩的“蓝军”官兵也未曾松懈。负责“隐蔽警戒、暗哨观察”任务的刘星辰、吴程龙两位小战士躲藏在绿色织网下。30多度的高温下,他们身披厚厚的伪装迷彩,头部也裹得密不透风,站在挖好的坑洞中,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向,防止“敌人”渗透,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
海军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二级军士长、AIP专业技师肖海生,在我国首艘AIP(不依赖空气推进)潜艇服役以来,10多年来“零失误、零差错”,保障潜艇完成首次极限深潜、首次远航等50多次重大任务,安全潜航数十万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