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新开网页私服 >

医务社工正在介入医患背后的社会矛盾

    一个孩子病了,全家都“病”了

这意味着,上海医院对病人的治疗,远不仅局限在“医学”层面,这些或大或小的医院,多少具备了一些解决医院相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一名西装革履、身材挺拔的男人曾在上海儿医中心的家属接待室里一边哭诉医生态度差,一边强硬地表示要找媒体曝光。他是在医生告知孩子治疗方案、预计治疗费用后“爆发”的。他一句话都没有同主治医生讲,直奔接待室进行投诉。

6月16日,在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国际会议上,当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大医院的院长、专家还处在“懵懂”的“学习听会”状态时,上海骄傲地宣布——全市几乎所有公立二级、三级医院,以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经配备了医务社工。

医务社工的引入,被认为是缓解医患矛盾的一剂“润滑剂”。

    一个孩子病了,全家都“病”了

在社工的帮助下,马天的父母找到了临时居所,找了老家亲戚来帮忙,马天父亲则继续外出打工挣钱,确保家庭收入。分工后,家庭生活恢复正常,经另一名专职社工评估,整个家庭的焦虑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季庆英为这个家庭设置了一个“家庭治疗方案”,而非“医疗治疗方案”。方案的目标是,短期内理清夫妻矛盾,探索解决问题的出路和方法,提出养育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协同制定改善经济困境、提高家庭功能的策略;长期来看,改善家庭成员交流模式,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相比之下,上海一般医院300~500床位/一名社工的配置标准,其实是较低的。但即便如此,上海也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医务社工配置标准的城市,并且,目前来看,没有哪个省(区、市)提出的医务社工配备要求比上海更高了。

医务社工的引入,被认为是缓解医患矛盾的一剂“润滑剂”。

马天罹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多器官衰竭;父亲在孩子发病的一个多月里瘦了20多斤,把工地上的工作丢了,每天睡不着、吃不好;母亲天天担心孩子,脑子不能记事,经常头晕、胸闷,一拿东西手就发抖。

    从“不敢提”到“人人有”

2009年、2011年两年,上海市卫计委针对医务社工的可行性,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调研,2012年,在认为时机成熟时出台了《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因为一些医院的实践成果得到业内的肯定,推广工作比预想得更快、更容易。

上海儿医中心党委副书记季庆英是社会工作学硕士,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医务社工实际上正在介入医院病患背后存在的社会矛盾,“医院里发生的矛盾,90%都不是医疗水平相关矛盾,而是病人背后的家庭、社会矛盾”。

6月16日,在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国际会议上,当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大医院的院长、专家还处在“懵懂”的“学习听会”状态时,上海骄傲地宣布——全市几乎所有公立二级、三级医院,以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经配备了医务社工。

    医患矛盾的最佳“润滑剂”

4床新入院的马天,成为她的关注对象。“整个家都乱了。”李娅茜至今仍记得初见马天父母时的情况。母亲皮肤黝黑,毛衣上满是毛球,她正焦躁地给孩子喂粥,孩子却虚弱地在一边摆弄积木,一点食欲都没有;父亲在一旁整理衣物,一张折叠椅成为他堆放所有东西的地方,“东西实在太多了,柜子小,护士又不让塞床底下,只能随便堆了”。

这样的“沟通”,在3天里进行了N次。李娅茜发现,这个家庭,不只孩子,其实全家都“病”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