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新开网页私服 >

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思潮流变与工业图景

  [40]陈莹雪.卓琳1997年见证香港回归,赢得港人掌声[N].广州日报,2009-07-30.

  ⑧杜耀明《香港电影业发展的市场限制》,《信报财经月刊》,1983年第71期,第12-16页。原载吴智《语言、工业、观众——81年回顾小结》,《电影双周刊》,1982年第77期,第20页。

  [59]香港电影变迁:从自带班底北上到重遇黄金时代[EB/OL].参考消息网,2015-12-28.

  不过,随着各路资本的进入,在急功近利的圈钱心态的拥趸下,大批粗鄙制作接踵而至,香港电影一度也曾面临信誉危机,严重败坏了“香港电影”的口碑和品牌。但就整体而言,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所携来的商业电影经验为中国内地的电影产业化的转型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香港贡献”。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风格、平民与草根的喜剧叙述方法,成龙武打片所代表的高制作水准,王家卫电影独有的美学氛围与情调,都为内地导演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经验,诸如内地导演冯小刚的贺岁喜剧屡登票房榜首,也与“师法”和“得益”于“香港经验”的思路有关。对此,王一川先生认为,内地和香港电影实现区域融汇,成为中国电影血脉,共同构成中国电影持续发展的两个显著标注。“不仅香港电影人自觉吸纳内地电影的元素,内地电影人也在积极吸纳香港电影的通俗和商业元素。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形成双向交融,大大化解了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之间存在的鸿沟。”[69]列孚先生也认为:“为了符合、迁就内地电影检查的需要,香港电影本身特色不断减弱,甚至不再‘那么’香港。”[70]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时至今日,在资本力量的驱动下,香港电影已然“奋不顾身”地挺进“后港片时代”。的确,如今“内地因素”成为香港电影制作中的重要考量因素,合拍片的创作也被相应地被牵制于“以内地为主导”的市场逻辑之下。导演韦家辉认为,纯粹只给香港人看的电影接近消失,像变形金刚一样变成华语电影的一部分[63]。

  [34]梁天明.“赌片”狂潮猛袭香岛[J].电影评介,1993,(02).

  (二)新一轮博弈:香港电影的北上与融合

  [37]沈芸.90年代的世纪末情绪——中国(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初探[J].电影艺术,1993,(04).

  (二)困境中的复苏:“九七”前后的香港电影业

  ⑤学者梁良曾在《香港电影新浪潮与台湾新电影》中认为“新浪潮运动”在1981年就已经结束;而在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主编的《香港电影80年代》中则认为“香港新浪潮电影持续了五到六年”。尹鸿、凌燕在《百年中国电影史1900-2000》中也认为“香港的新浪潮的运动,仅仅持续了五六年的时间。”本文则按照后两种说法。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