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承认的是,目前的中国重工业类型电影,在电影的整体完成度上还存在着许多短板。那些对电影颇有微词的观众,诚然存在情绪化的发泄,或者“没有全面客观看待电影成绩”,但这是否也客观说明了一些电影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批评这些问题的人,是否就一定是“跪舔外国电影的垃圾观众”呢?这种粗暴武断、概括一切的评价在舆论场上屡见不鲜,它逐渐发酵开始形成一种“说不得”的怪相局面产生:任何的批评与冒犯都是不容许发生的,只因这部电影具备开创性的意义、有着填补影史空白的地位。这样的怪诞逻辑形成的是一种封闭化的文化思维,它的强大舆论势能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捧杀”,将电影中的不足与弱项,改头换面以一种“中国的、本土的、原创的、不同于好莱坞的”名义呈现出来。植根于此的民族主义心态是来势汹汹、咄咄逼人的。坦白而言,这并不健康。
六、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二、不做人身攻击
每一次大动干戈的舆论争执都在伤害着中国电影观众对类型叙事的热情,那些本应是展现电影各方面优劣本身的讨论让位于情绪化的、民族主义式的争吵中。表面上谈的是电影,实际上谈的只是一句空洞乏味的口号和不分黑白的立场站队。这只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它促使以后类似的电影制作都会陷入这种近乎偏执的站队表态中。
不同于《星际穿越》《火星救援》这些科幻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流浪地球》中推动发展剧情的关键点都是“集体主义”的力量来推动的,,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合(尽管剧情中“联合政府”的概念交代的比较模糊),而中国在未来世界背景下显然已经居于核心的领导地位,拯救地球小分队正都是中国的核心成员,而那个“中澳合资”的外国人也一直以自己是北京人引以为豪。从上述背景可知,电影中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具备强大的网页游戏私服发布网能力的中国。这个故事的内核较之于《战狼2》确实极为相似,它们虽然分属不同的类型,但都将一个综合实力强大的中国放置在电影叙事中,并对叙事的推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影中的大国气象从来没有体现在咄咄逼人上,银幕前捍卫电影的观众又何故连宽容异己的心态都失掉了呢?
最后,附上捷克作家哈维尔发起的《对话守则》,全文只有简短的八条,却言简意赅,直至辩论的问题核心:
《战狼2》上映后撕裂的舆论之势,再次出现在《流浪地球》上,且撕裂的内核与上次也极为相似。由于豆瓣网上对《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诸多一星评论,《流》的粉丝们纷纷去苹果商店为豆瓣APP打一星,而豆瓣的用户则继而捍卫起豆瓣的评分,纷纷为豆瓣APP打五星保驾护航。这样巨大的舆论之争也再一次推高了《流浪地球》的票房成绩,令其成为“春节档”毫无疑问的最大赢家。
从《流浪地球》看中国重工业类型片的“说不得”怪相
何熠 2019-02-12 16:46:31
不同观影水准的人对一部电影的态度当然不尽相同,可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电影映后不会上升到这种“不是一星就是五星”的立场鲜明的争斗,而只有如《战狼2》和《流浪地球》这样的大制作能引发舆论态势的针锋相对呢?
八、尽量理解对方
对比以上对话原则,衡量此次《流浪地球》引发的舆论场上的争执,更像是一场目中无人的自说自话。
《流浪地球》的特效程度的确刷新了观众对于国产大片五毛特效的既有认知。在这样一部重工业类型片中,不可否认的是它的视效拥有足够的诚意,不管是作品本身历时多年的打磨,还是宣传物料中导演卖房拍片的决心,都从侧面体现出这一点。同样不容否认的是,该片存在对白的粗糙、角色塑造的平淡、令人感到尴尬的笑点设计以及后期配音带来声画错位等略为不适的观影体验。
一、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四、辩论要用证据
三、保持主题
七、对话要有记录
五、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无论军事动作还是硬科幻题材,两种类型的大制作电影之前在中国之前一直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多数迷影观众都能对《拯救大兵瑞恩》或《2001太空漫游》如数家珍,虽然这已是过去许多年的电影,但它们之于影史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如果仅仅以技术作为“大片”的唯一参照标准,它们早该“过时”了,然而我们都知道,衡量一部经典影片的标准绝非仅止于此,而衡量一个导演的美学水准也不可能仅仅停留在特效上止步不前。拍摄的技术特效终究一天会过时,能留下来的是精湛的场面调度能力、经典的剧作对白和电影中饱含的价值观念等“艺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