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的问题已经被无数次被媒体、被安全专家讨论,但是普通用户似乎并不关心,也不愿关心这些事情。
今天,百度又被曝出安全和隐私问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Windows桌面版百度浏览器会使用不加密或者极易破解的方式,传输类似IP地址以及物理地址等相关网络信息,以及对应的历史浏览记录,另外,Android版本的百度浏览器还会利用不加密的方式,传输个人的GPS定位,这对用户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安全威胁。
不仅仅是百度,许多厂商都会采用一些方式,对用户的一些公开信息或者不敏感的信息进行收集,甚至是通过不加密的方式进行传输,但在一些情况下,部分厂商会将用户的一些隐私数据(如帐号密码等)通过明文方式传输。因此面对越来越多用户数字安全与隐私被所谓“大数据”的幌子公开,用户除了“洁身自好”之外还能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让获得保护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
在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入互联网世界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之后,一些敏感信息便会或多或少的流入到网络当中,这些信息完全可以被厂商和开发者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到手并进行牟利或者不法行为。因此不仅仅是靠每个人的自律,厂商与开发者对网络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的责任感也是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桌面端,即使是苹果也很难保证自己的Mac能够一直不被病毒或者黑客劫持。自从“麦芽地”事件爆发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OS X系统也会感染病毒,并且对Mac危害极大。
在手机端上面对这个问题,苹果会直接拿出自己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告知用户:我们不会将您的个人信息公开。虽然我们无法知道苹果在背后会做出怎样的交易,但苹果却能够主动公开向用户声明这一承诺,说明公司在保护用户安全与隐私方面有着较为充分的信心;而微软的Windows Phone也会通过自己的封闭式系统环境和主动请求权限的机制阻挡一部分恶意代码的植入。
而Windows一直都是病毒与黑客肆虐的地盘,,即使新的Windows 10系统在安全性上有着很大提升,但不能阻挡软件带来的恶性漏洞。比如2015年2月联想的“Superfish”事件以及11月戴尔eDellRoot软件的漏洞都成为了各界安全人士口诛笔伐的重点。不仅如此,如果没有安全专家的分析,我们也根本无从察觉哪些软件自带“扫描器”并将扫描后的资料上传到网络上,然后转入背后那条黑色的信息利益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