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的孩子大便多呈金黄色稀糊状,一般无明显臭味,每日排便2~4次。初生时可能次数多些,每天4~5次。如果小孩每日排便4~5次或更多,大便稀薄或如水样,那么,您家的孩子腹泻了! 中医认为,小儿本身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或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时都有可能引起腹泻。腹泻时吃进去的药往往还没来得及被吸收,就很快“穿肠”而过。小儿推拿不需要通过胃肠吸收,能减轻这一时期脾胃的负担,同时也不受脾胃影响,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一般将腹泻分为伤食泻、湿热泻、寒湿泻和脾虚泻四种类型。遇上小儿腹泻,我们可以对照以下各个类型的特点,判断孩子的类型,并参考推荐方法进行治疗。 伤食泻 症状:暴饮暴食后,腹部胀满,一日腹泻数次,时有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溏稀,夹有食物残渣或超变态网页游戏,气味酸臭,bt网页游戏sf,嗳气酸馊,舌苔厚,胃口不佳。 推拿处方:清胃经200次,运内八卦300次,清天河水200次,清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摩腹300次,推下七节骨200~300次,揉足三里200次。 湿热泻 症状:一日腹泻数次,泻下急迫如喷射状,稀水样便或有少许黏液,气味臭秽,常有发热,可伴有呕吐,时有腹痛,小便短黄,胃口不佳,舌红、苔厚腻偏黄。 推拿处方:清胃经200次,清补脾经300次,退六腑100~200次,清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摩腹300次,推下七节骨200~300次。 寒湿泻 症状:一日腹泻数次,稀水样便,可见泡沫,臭秽不明显,可伴有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小便清,不爱喝水,胃口不佳,可伴有呕吐,舌淡红、苔白腻。 推拿处方:揉外劳宫300次,推三关100~200次,清补大肠300次,清小肠200次,清补脾经300次,揉龟尾300次。 脾虚泻 症状:精神疲倦,脾虚貌,进食后腹泻,时轻时重,平时易腹胀腹痛,大便溏稀,色淡不臭,胃口欠佳,饮水不多。 推拿处方:补脾经300次,揉板门300次,运内八卦200次,补肾经300次,捏脊6~10行,揉龟尾200次,揉足三里300次。 链接 腹泻类型“常变脸” 1.乳糖不耐受及牛奶蛋白过敏是目前引起很多婴幼儿腹泻的原因,很让家长头疼。除了改用特殊奶粉喂养外,运用小儿推拿扶助脾胃功能也是很好的办法,能帮助这些孩子更好地吸收食物,逐渐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有的孩子改用特殊奶粉喂养后基本不腹泻,但消化功能仍比较差,偶有拉稀烂便者也可参考脾虚泻推拿处方随症加减使用。 2.以上处方以2~4岁儿童为准,年龄小者酌情减量,年龄大者酌情加量。 3.小儿腹泻的类型之间可能会互相转化,例如寒湿泻久了,也可能会变成脾虚泻,应注意及时更换适宜的治疗方法。 4.若患儿腹泻情况严重,腹泻次数多,且出现精神不振,眼泪减少,眼眶或囟门下陷等脱水症状,请及时就诊。 推拿手法解析 开天门:两眉的中点至前发际正中线成一直线为天门穴。用两拇指自眉心向上交替直推至前额发际,称“开天门”。 推坎宫:从眉心至眉梢成一直线为坎宫穴,用两拇指从眉心向两侧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 揉太阳:眉后凹陷处为太阳穴。用指端揉动该穴,称“揉太阳”。 拿风池:在头部,枕骨下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中为风池穴。用拇指与食指分别作用于双侧风池穴中,做对称提拿动作,称“拿风池”。 下推天柱骨:沿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为天柱骨,用拇指指面或食指、中指指面自上而下直推,称“下推天柱骨”。 揉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为肺俞。用指端揉,称“揉肺俞”,用擦法称“擦肺俞”。 擦膻中: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为膻中。用手掌大鱼际(大拇指一侧)上下擦该处称“擦膻中”。 揉中脘: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为中脘。用指端揉该处称为“揉中脘”。 摩腹:小儿腹部,肚脐周围为腹。用手掌或并拢四指在该处做顺时针环形摩动称“摩腹”。 推脊:后背正中线大椎至龟尾成一直线为脊。由上向下直推称推脊。 揉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为肾俞。用指端揉该处称“揉肾俞。” 推下七节骨:第四腰椎至尾骨尖端成一直线为七节骨。 在该处向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 揉龟尾:臀部的尾椎骨处为龟尾。用指端揉该处称为“揉龟尾”。 揉板门与清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为板门。用拇指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揉按,称为“揉板门”;在该处从拇指指根至腕横纹上来回推动,称为“清板门”。 补脾经与清补脾经: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为脾经,在该处从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脾经”;在该处来回推动,称为“清补脾经”。 推小横纹:手掌面,第2~5指的掌指关节横纹处为小横纹,用拇指在该处左右推动,称为“推小横纹”。 揉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为掌小横纹。用拇指或食指按揉该处,称为“揉掌小横纹”。 揉一窝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为一窝风,在该处按揉,称为“按揉一窝风”。 揉外劳宫: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在手背3、4掌骨之间近中点凹陷处为外劳宫,用指端揉该处称“揉外劳宫”。 揉二马:手背无名指和小指掌指关节后的凹陷中为二马,用指端按揉该处称“按揉二马”。 清天河水: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为天河水。从腕横纹起直推至肘横纹,称“清天河水”。 退六腑: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掌根成一直线为六腑,从肘关节单向直推至掌根,为“退六腑”。 推三关:前臂桡侧(外侧),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为三关,从桡侧腕横纹起单向直推至肘横纹处,称为“推三关”。 清胃经:大鱼际桡侧缘,赤白肉际处为胃经。在该处从掌根推向拇指根,称为“清胃经”。 清大肠经与补大肠经:食指桡侧缘,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为大肠经。从虎口推向指尖,称为“清大肠经”;从指尖推向虎口,称为 “补大肠经”。 清肝经:食指末节螺纹面,或食指掌面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的位置为肝经。在该处从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也称为“平肝”。 清肺经: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或无名指掌面,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为肺经。在该处从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肺经”。 顺或逆运内八卦: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的2/3为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圈上为内八卦。在患儿左手上,以施术者视角在该处顺时针方向作运法为顺运内八卦,以施术者视角在该处逆时针方向做运法为逆运内八卦,右手则相反。 补肾经:小指螺纹面或小指掌面,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为肾经。从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肾经”。 清小肠:小指尺侧缘,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为小肠经。在该处从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小肠”。 按揉足三里:在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寸为足三里。 用指端按揉该处称“按揉足三里”。 揉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为丰隆。用指端揉该处称“揉丰隆”。 揉涌泉:足底面前中1/3交界处为涌泉。用指端揉该处称“揉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