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父母可以给孩子另外一套系统,去拓展孩子的思路和眼界,让他们除了考高分外,能够看到世界的更多可能性。除了通过教养方式、日常沟通的细节、更丰富的体验等去拓宽孩子的成长通道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小陪孩子一起阅读。书本对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公正公平的。
先把微信朋友圈里转发非常热门的一篇文章转给我,然后焦虑地问:罗老师,怎么办?文章里好像说的就是我,我觉得很内疚!特别惶恐!我家孩子会不会因此留下阴影?
专家回复:活在当下 给孩子两套系统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活在过去,或者活在未来,唯独很少能够活在当下。活在过去的人,拒绝变化和成长,容易怨天尤人。活在未来的人,内心装满了顾虑,恐惧着莫须有的"后果",无暇顾及此时此刻。但唯有此时此刻才是我们能够抓得住的。因为,毕竟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过是普通人,既无法预知未来,更没有瞬间把现实翻盘的超能力。
事实证明,很多时候父母的担心都不过是虚惊一场。如我曾经说过的,这些都是焦虑中的父母,他们眼里看到的更多是失望甚至无望。可是现实生活中,80%我们担心的事情,并不真的会发生。相反,过多的担心,却会折损孩子们的福气。
2014年5月18日
不论是世俗的成功,还是快乐幸福的生活状态,一切都指向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而好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恰当的方法培养的。这跟贫富贵贱完全没有关系,每个父母和孩子都有机会。
所以,我的主要矛盾点在于,我既希望子女是个优秀的人能够进入顶尖的高等学府享有人生的精彩,又不希望去做一个逼迫子女失去快乐童年,可我的财力短期内很难同时成全这两点。希望罗老师能给我一些建议,谢谢了!
罗老师:
第二,给孩子两套系统。
以下为本次来信的详细内容:
栏目介绍: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些青涩的秘密,或甜蜜或忧伤,让人成长也让人困惑。为人父为人母,却也发现教育孩子更是各种困惑。无论你是谁,遇到任何关于关于成长的困惑,都欢迎来心理小屋做客。小屋和众多网友愿意帮助你走出困惑,收获成长。《心理小屋》栏目每周三固定上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请再多关注些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活在当下。
对于这些父母,我想给出三点建议:
专家:罗静
[关键字]父母的焦虑一定会给孩子带去影响。为着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焦虑的父母,容易进行过度补偿,反而把孩子领入歧途。为着还未到来的事情焦虑的父母,容易变得紧张、专制,给孩子带去过多压力,制约孩子的成长。正所谓过犹不及。其实,如果父母能够重视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多陪伴,事情会变简单很多。
我既希望子女是个优秀的人能够进入顶尖的高等学府享有人生的精彩,又不希望去做一个逼迫子女失去快乐童年,可我的财力短期内很难同时成全这两点。
看到这封信,就让我想起了最近我在静观育儿微信上收到的一些类似问题。这些问题的格式基本都是这样的:
但同时,我又很想让我的孩子自由快乐的成长,让孩子自由的凭兴趣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这似乎与国内巨大的竞争压力背道而驰。
回到这位刚刚归国的父亲,他明显是一位很有责任心的父亲,但是却在大环境影响下不可避免地焦虑了。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以爱孩子的名义,实际做着恨孩子的事。
这位网友的来信,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那么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家长该如何做呢?
祝好!
2014.5/No.38
当然,这些话题我们可以拿更多的事实来争论或者来场大辩论。但这不能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许多父母包括案例中的这位忧心的爸爸,都走入一个同样的误区,那就是把孩子教育的好坏,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同时却完全忽略了父母自己所能起到的作用。
什么才是优秀的孩子呢?看看这个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就能清楚了。传统的人才选拔方法改变,更加重视运用知识的能力、心理素质和综合实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倾向于实用、实才。
【关注她的专栏】
费先生
钱多就一定能给孩子更多更好的教育吗?我所看到的是许多忙于赚钱没时间陪孩子读书的老总们,希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包括送出国读书去,结果却让孩子距离自己越来越远,并且心怀记恨。
于是,我就去仔细读那些文章,然后再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安抚处于焦虑中的妈妈们。可怜天下父母心。
优秀就一定只能是进入高等学府获得世俗成就吗?看看俞敏洪、马化腾和马云们,他们绝非赢在那一纸文凭。
我是一位父亲,发现在国内养孩子压力很大。我还没车没房,刚回国事业在发展初级阶段,没有多少积蓄,以后怎么样并不能确定。我无法像自己身边朋友那样,说送孩子去国外念书,BT页游sf,然后逃开国内的应试教育。
一套系统要教会孩子去适应应试教育。在不能改变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量背东西虽有死板的一面,但是同时也是可以训练记忆力的。当然,如果学校教育告诉孩子,1+1只能等于2,那你就可以让孩子明白,学校和老师并不总是对的,就像爸爸妈妈也会出错一样。为此,你也还得给孩子提供一个更为民主的家庭环境,避免做专制家长,如此让孩子明白,可以有很多角度去看事物,可以接纳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并能够用更从容的方式应对这种不一致。
费先生:
把孩子送出国才行,在国内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一定不可能吗?有多少"海龟"是含有水分的,或者回国后徘徊许久还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欢迎来信: xinli_xiaowu@163.com(请把#换做@)2014年5月28日
没错,对我们的教育体系的诟病,一直没有停过。但是很多父母,包括这位来信的父亲,他们焦虑的首要原因是:单一化地用财力去衡量、断定教育,像许多中国父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