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页游sf大全 >

“鱼鹰部落”的捕鱼人生 河南日报网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于扬 李玉坤 文图

  不停挥动手中的竹竿,驱赶鱼鹰不能上船歇息,同时还要喊着号子助兴,这时候的画面用群情激昂描绘,是最恰当不过的。鱼鹰的喉结处系有铁丝,防止捕鱼后“私吞”。发现哪只鱼鹰有了收获,渔民会迅速操起网兜把鱼鹰连同含在嘴里的鱼一起捞上船,然后用手握着鱼鹰的喉部,挤出鲜鱼,再放鹰下水,如此反复,完成一次次捕鱼。

  “呦,呵——呵——”拖长的音调有点婉转,像是唱山歌那样的呐喊,这声音在11月9日上午,划过颍河周口市西华县址坊镇叶桥境内的河面,回荡在颍河两岸的麦田上空。仔细听,粗犷、敦实、响亮,透着中原人的性格。

  放鹰捕鱼的秘诀,好像也揭示了一个关于管理学的秘诀。有人说,在一个公司管理团队,要想让员工好好工作,就要让他永远得不到满足,有了追求才有动力。在郭海山们看来,捕鱼也是一样,每天放鹰结束后决不能让鱼鹰吃饱,只吃八分饱足矣,否则第二天就不干活了。

  

“鱼鹰部落”的捕鱼人生 河南日报网

  

“鱼鹰部落”的捕鱼人生 河南日报网

  喊号子的人是个渔民,来自这里最后的“鱼鹰部落”。这个部落平均年龄55岁,年纪最大的是72岁的老渔民郭海山。何为“鱼鹰部落”?顾名思义就是靠“鱼鹰捕鱼”为生的团体,他们日夜守护着平静的颍河,与河水、鱼类、鸬鹚和谐相处、相融共生,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每一个上午,只要不是特别恶劣的天气,郭海山都会和他的同伴们带着鱼鹰(学名:鸬鹚)沿着颍河奔波,碰到合适的地方,就会下河放鹰捕鱼。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河水捕鱼为生,是郭海山祖辈们流传下来的生存方式。“一辈传一辈,没人能说清最早追溯到啥时候了,反正咱小时候就是吃颍河的鱼长大的,就跟着大人学驯养鱼鹰、学捕鱼。”郭海山说。

  歇息期间,72岁的郭海山站在船上作“点评讲话”。

  “放小捕大”,这是郭海山的祖辈们传下来的古训,也是渔民们不能违背的原则。还有每年春季鱼类产卵时禁止捕鱼,也是郭海山们必须恪守的“铁规”。靠鱼生存,是大自然对郭海山们的馈赠;而保护鱼类资源,超变态网页游戏,也是郭海山们对古老颍河的“诺言”。如此和谐的相融共生,正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之道。

  如今,随着养殖技术的发达,不少人做起了专业渔场,早已不再用鱼鹰捕鱼了。但郭海山和他的老伙计们,依然守护着身边的颍河,依然驯养着鱼鹰,用他们最古老的方式,过着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

  鱼鹰有累的时候,渔民也有累的时候,于是大家都想歇息。郭海山向记者介绍说,每次捕鱼50分钟左右,就得歇息半小时,“鱼鹰累了就干不动了”。人也如此,不停划动竹篙相当消耗臂力,同时两只脚要踩在船上把控平衡,所以放鹰捕鱼不但是个体力活,还是个技术活。

  

“鱼鹰部落”的捕鱼人生 河南日报网

  渔民和鱼鹰休息时,湖面上一片宁静。

  鱼鹰围在主人身边张开翅膀,准备下一场捕鱼大战。

  他们是渔民来自“鱼鹰部落”

  

“鱼鹰部落”的捕鱼人生 河南日报网

  “鱼鹰部落”的渔民日夜守护着颍河,与河水、鱼类、鸬鹚和谐相处。

  根据天气和水温的不同,郭海山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河面下哪里鱼多,这是他捕鱼几十年练就的本领,因此,资历、年龄都老的郭海山,被大家拥戴为“渔头”。划定捕鱼区后,他们先是用渔网在四周拦截起来,然后10多只渔船一次下水,几十只鱼鹰共同“作战”,而最热闹的,也就是这个时候。

  

“鱼鹰部落”的捕鱼人生 河南日报网

  骄傲的鱼鹰准备出发捕鱼

  

“鱼鹰部落”的捕鱼人生 河南日报网

  鱼鹰捕到鱼后,渔民准备“收货”。

  放鹰捕鱼几十只鱼鹰共同“作战”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