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乒乓球这项运动的世界冠军更多的出自削球选手,那个时代的运动员身体素质没有今天这么强悍,攻击力不强,球拍也很普通,导致回合特别多,回合一多进攻型选手失误率要高于削球选手。后来乒乓球运动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有了海绵胶皮,有了弧圈球,进攻威力大增,削球选手再想取得好成绩就很难了。
削球打法本身就是被动挨打的,用旋转变化干扰对方,给自己创造机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攻削大战确实能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但是削球打法越来越物以稀为贵,不容易出成绩,要想在夹缝中求得一席之地必须靠削球选手不懈努力才能继续在乒乓舞台上绽放光芒。
国际乒联一再的改革对削球打法也是不利的,球的直径增大,导致旋转下降,各国选手都在练力量,削球选手在攻削大战中很难占到便宜了。削球选手要想在实战中赢球,一定要加强步伐练习,对方会前后左右调动,破坏削球节奏,让削球手不能站稳了削,只有步伐灵活身手才能敏捷,才能为所欲为地削出自己头脑中想象中的击球;要加强基本功练习,削球要稳健,正反手削球要有变化,有些人削不了两下就想着去反攻,这是得不偿失的,既然定位为削球手先要削住,才能去想别的;增强反攻意识,不要机会出现了还犹豫不决地又想拉又想削,把机会让给对方,一旦有半丝机会也要坚决拉起来或者直接暴冲,可能会失误,同时也给了对方震慑,他们下一球也不敢打的太随便,会严密控制;不定时的削出变化,不能全场比赛一个节奏一个旋转模式,不能让对方摸到出球的套路,变化中造成对方失误或者给自己创造出制胜机会;注意击球的落点,不管反攻还是削球,落点很重要,尽量给到对方难受的位置,而不是上台就行,特别是反攻,给不好落点对方反拉,会造成主动变被动,还是挨打的局面。
中国近些年削球选手最多只能进入团体赛阵容打一打,单打很少取得好成绩。丁松1995年世锦赛团体作为第三单打上场,单打也拿了第三,算是比较成功了;王辉拿过1997年世锦赛女双第三,2000年世锦赛团体冠军;范瑛、武杨拿过世界杯团体冠军。
近些年世界范围内其它国家倒是出过一些成绩不错的削球运动员,韩国的金景娥拿过奥运会女单第三,朱世赫拿过世锦赛男单亚军,朝鲜的金宋伊拿了里约奥运会第三,还包括欧洲的两个海外兵团李洁、李倩,日本的两个年轻选手。他们可以取得局部的胜利或者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遇到中国选手或者超一流选手就显得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