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雷抒雁、丁临一、李炳银等多位作家、评论家认为,《农民工之歌》深刻反映了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讴歌了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是一首时代的壮歌,也是一曲雄浑的史诗。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刊》原主编、诗人、作家叶延滨十分肯定刘迅甫这种写作的姿态。他指出:“中国报告文学作家非常善于利用当下的中国现实资源。如果我们要继续把当代中国文学推向一个健康发展的道路,世界眼光与中国资源,这两个姿态都是非常重要的。”叶延滨表示,近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国诗坛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诗人们和读者之间发生了严重的隔阂,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发生了交流的障碍。他强调,诗人进行创作和创新的过程中间,不要忘记了要为读者写作。刘迅甫用近乎口语的,而且很朴素的语言,让人一听就知道他是为农民工写的,是要反映出农民工的心声,因此他的诗歌进入大众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社会课题,刘迅甫以纪实报告的形式对大时代的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和描述。《农民工之歌》曾在人民大会堂和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大报告厅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共鸣。活动的总策划、农民工出身的企业家张德文感慨地说:“这是发自我们农民工自己的心声,是我们自己的诗,自己的歌。”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表示,刘迅甫关注着中国一个最大的群体,就是农民工的群体,他们的命运、生存方式,他们的所思所想,值得更多地关注。“作品展现了乡村与城市发展的差异现状,再现了农民工群体与现代城市文明之博弈,深刻解读了现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以宏大的叙事气度,纪实的写作手法,生动再现了当代中国农民工真实生活及生存困境。”何建明说。
本报讯 (实习生李朦 记者苏墨)刘迅甫纪实诗报告《农民工之歌》座谈会,10月25日在京召开。8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作者刘迅甫在谈到他的创作初衷时说道,自己是农民出身,父老乡亲兄弟姐妹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农民工的追求、向往、喜怒哀乐、担忧害怕有着深刻地体验,他有责任用手中的笔代表农民工发出自己的声音,为自己,也为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国家,BT页游,自己的民族发出农民工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