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许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定要带着自己的抱抱熊或小手绢之类的自己熟悉的物品,否则就会大哭大闹。孩子与小手绢之间的关系,就是‘亲密关系的代偿’,就是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手段。”
但是,孩子到了2岁半以后,就会出现“西西弗斯现象”,会尝试着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变得不听话,要和自己的妈妈疏离。这个时候的孩子,一方面要在心理上和自己的妈妈疏离,一方面又要满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所以孩子对于自己的小毛巾之类的物品就会出现近乎强迫的执拗。
对于孩子的此类癖好,到底要不要纠正呢?社会心理学博士、南师大教授朱强表示,事实上,这是很多孩子都会有的小习惯,恋上的物件大都是柔软、适合抱在怀里的东西,这是孩子的安抚物。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写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小女孩,从小特别喜欢吸吮裹在拇指上的一块破羊毛布。妈妈在小女孩3岁的时候,强行拿走了这块布,导致小女孩虽然不吸吮拇指了,却在睡觉前强迫性咬指甲,根本不受自己控制。父母强行切断孩子跟安抚物之间的链接,只会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戒备,他们不知道为何父母会这样做,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有妈妈说,“大概1周岁以后,他开始喜欢我的一件睡衣,每天晚上都要抱着这件睡衣睡觉。我问他:为什么要抱着妈妈的睡衣?他说:有妈妈的味道。我说:妈妈就在你身边啊,你可以来闻妈妈的味道呀。可是儿子坚持:那件睡衣上才有妈妈的味道。”后来儿子3周岁左右,因为订阅画报时赠送的一个红袋鼠玩偶,他放弃了妈妈的睡衣,开始每天晚上抱着红袋鼠睡觉。每次我要跟他商量好久,他才愿意把红袋鼠拿去洗一洗。
“我们可以从成年人的这种癖好中看到他们内心单纯的、永远不想长大的样子。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蕴于中,必然会形于外’,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个人的喜怒哀乐,都会在Ta不经意间显露出来。”
朱强认为,发现孩子的这种“执拗”以后,一定要明白孩子的安全感有问题。“最初的安全感,来自于亲密感。和母亲之间的依附关系。安全感的问题解决了,,孩子就不会有像傅园慧这样,对某种物件有这么强烈的代偿需求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安全感一般都来自亲密关系。孩子在两岁半之前,亲密感主要表现为“对母爱的依附”。孩子小时候,与母亲长时间接触,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安慰感,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心理感觉。但是孩子没有成熟的思想,无法建立成熟的关系。如果妈妈离开了,孩子就会恐慌,就会哭闹,妈妈回来了,孩子就安静了。这个时候,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于与母亲之间的“依附关系”。
这是在寻找一种“亲密关系的代偿”
但是,一般的孩子到10岁左右,和原生家庭疏离的同时,能够从“朋辈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亲密感,就会逐渐放弃对手绢、毛绒玩具的依赖。如若没有,就说明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良好的‘朋辈关系’,或者无法从良好的‘朋辈关系’中获得安全感。癖好就会一直延续至成年之后。
“这位童鞋,我和你简直一模一样。我不仅内心安定,喜欢它的味道,要是一下子找不到它,我整个人都要烦躁起来,就像蚂蚁爬上心窝的那种焦灼感!哎,从小到大,写作业的时候摸着,看电视的时候摸着,和我爸妈聊天的时候摸着,打麻将的时候能带着也会摸着……”
如果在这个阶段,母爱缺失或母爱缺位,孩子就会在自己周围熟悉的环境里寻求“代偿”,张纯表示,“譬如就会喜欢毛绒玩具,就会喜欢自己的手绢,或者一块小毛巾。在孩子的世界里,万物都是有灵的,小毛巾、小狗熊都是有生命的存在。”
也有网友感到困扰,“从小到大,我都必须要摸着一件衣服才能睡着。这件衣服我从家带到学校,带到北京,带到每一个旅行的地方。家人曾经想帮我‘戒掉’这件衣服,还是失败了。”
来源:扬子晚报
最近,运动员傅园慧因一档热播综艺节目,再度引发热议:洪荒少女是“巨婴”?傅园慧冲爸爸发脾气,网友排队反省
而其中一个现象也令人印象深刻:她身着的粉色睡衣上斜挎着一根红色的绳子。傅爸爸说,傅园慧小时候就一直喜欢摸一块小毛巾,后来长大就改成一根“摸摸绳”。如果不摸,手就没有地方放。节目播出后,记者发现生活中还真有不少这样的“大孩子”。
不可强行切断,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他告诉记者,这种“癖好”是一种安全感匮乏的表现。人的一生其实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亲密”,另一种是“疏离”。
离不开一条毛毯一件睡衣一个玩偶,有问题吗?
豆瓣上有一个叫“莱纳斯的安全毛毯”的小组。莱纳斯是史努比漫画中的一个小男孩,他总是有一块随时随地随身携带的蓝色小毯子。莱纳斯的姐姐露西问他,你为什么离不开这条脏兮兮的蓝色小毛毯?他说,当生活变得不舒服的时候,这块蓝色毯子能让你紧紧依靠。
记者注意到,对于傅园慧的小癖好,竟有不少网友表示“共鸣”。“我也是要抱着一条裙子,已经十几年了。我觉得自己一点都离不开它。摸着它会觉得心里很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