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的流道结构
打印出的含营养通道网络的二维及三维凝胶结构
器官打印,是用3D打印的办法,将含细胞的生物墨水进行一层层的精确可控沉积,从而构造出含细胞的三维结构,再加以后续培养,以获得想要的组织。3D打印人造器官的前景很美,如果彻底实现,那么当前器官移植的巨大缺口将得到缓解;科学家还可以直接拿人造器官来做前期的药物筛选实验。
“当然我们只是初步解决了器官打印中的一个问题而已,实现器官制造的终极目标:器官打印还需要诸多学科的科学家持续不断的努力。”
(周炜) 而打印“活物”远比打印一般的三维模型困难许多。“营养输送是器官打印的三大关键网页游戏私服推荐之一。”贺永说,目前,摆在器官打印的面前的有“三座大山”:一是寻找合适的凝胶材料,把细胞包裹起来打印成型;二是组织打印“成型”后,如何对细胞输送营养,实现体外培养;三是培养过程中,如何调控培养环境使得独立的细胞个体融合成功能性组织。
一次成型的工艺是否可靠?贺永说,除了在工艺上方便快捷之外,一系列实验也证明了这一工艺的优越性:流道不但能稳定输送营养,能让大分子营养物质渗透到细胞中去,此外有或没有我们的流道,细胞的活性大相径庭。”
生命结构如此精巧,即使“打印”人造器官的梦想由来已久,却迟迟不能完全成真。浙大机械工程学院傅建中教授课题组日前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器官打印工艺,在打印组织结构的同时打印出内部的营养输送通道,成功解决了3D打印细胞的营养维持问题。有了营养,细胞就能“活”得更久,这使得大尺寸器官3D打印成为可能。
据介绍,目前的器官打印受限于营养输送问题,导致很多区域营养难以有效输送,导致后续的培养失败,因此器官尺寸无法扩大 。“我们的这一工艺将为接近真实尺寸的器官制造提供可能。”贺永说,这一方法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片上器官、凝胶基微流控芯片、细胞传感器芯片、药物筛选芯片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