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多年来,我国库存稻谷拍卖不畅特征明显。国家储备的稻谷一年进行多次拍卖,但每次实际成交量均远远低于计划拍卖量。根据国家粮油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2月14日国家最低收购价稻谷(2015-2017年)成交比率仅为0.2%,2月12日最低收购价稻谷(2014年)全部流拍。实际上,已经很难按照高于收购成本的价格顺价销售库存稻谷。
根据行业经验,一般情况下,稻谷存储2-3年即可转为超期储存稻谷。有机构估算,目前我国超期储存稻谷占总库存的10%-15%,约1400万吨以上。
稻谷是我国最大的口粮品种。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月14日发布的最新报告,预计2018/19年度全国稻谷供给量为2.16亿吨、消费量为1.97亿吨,结余量高达1933万吨。自2013年以来,稻谷连年结余,估算累计库存已高达1.4亿吨,由此带来的超期储存稻谷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为3018.9万公顷(4.53亿亩),单产为7.027吨/公顷(468公斤/亩),总产量为2.12亿吨。自2011年以来,我国稻谷产量持续保持在2亿吨以上,对保障国内稻米口粮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2012年以来,随着我国政策性粮食收购数量大幅增加,进口量增加,出口量较小,消费量下降,导致库存不断增长,远远超过合理水平,其中稻谷库存总量创历史高位。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3-2018年稻谷年末库存平均每年增加2400万吨左右,6年累计库存已超过1.4万吨,总库存量达到稻谷全年产量的三分之二。
最后,对人畜不宜使用的超期储存稻谷,需要安全稳定可靠的加工转化手段。目前,因超期储存稻谷消费渠道有限,库存稻谷拍卖过程中存在着新粮出库快、旧粮无人问的特征,“优胜劣汰”行情尤为突出,提高了处理这部分超期储存稻谷的难度,也加大了后续食品安全风险。
首先,稻谷高产仍将持续,稻谷供应充足。早在2016年,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预计,“十三五”期间及未来10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但随着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水稻单产有望稳步提高,未来10年稻谷产量将基本保持稳定。
据了解,尽管对这些人畜不宜使用的超期储存稻谷,国家规定只能用于工业和饲料用粮,不得进入口粮市场,但是,如果超期储存稻谷违规流入食品领域,将成为重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一、稻谷库存高企
“十三五”以来,稻谷高库存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重视,如何消化库存受到稻谷市场广泛关注。稻谷以国家政策性储备为主,占比达80%。国家已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2016年的超期储存销售、2017年的按年份区别销售和2018年的大幅调低拍卖底价、增加稻米出口,加快国家政策性稻谷去库存。然而,2018年,通过国家粮油交易中心竞价销售累计成交政策性稻谷856.2万吨(不含定向销售及划转),同比下降16.9%,政策性稻谷成交量低于去年水平,出口量为214万吨,合计年去库存仅为1070万吨,按目前库存1.4亿吨估算,实现有效去库存仍需10年以上。
再次,稻谷加工渠道尚需拓展。我国稻谷主要是去壳成米作为国民口粮,占稻谷总消费的82%以上。稻谷作为口粮,需求基本稳定。随着我国人口增速不断回落,最新网页游戏私服,大米口粮需求已难以增加,且饲料需求受到玉米压制,饲料和工业用稻米的需求下降较快。除了加工大米以外,主要用稻谷加工生产各种米粉、饮料、麦芽糖等。目前,稻谷加工食品品种少、产量低。同时,由于稻谷加工普遍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加工设备、工艺技术、产品研发等落后,加工水平低端,加上多种因素造成的“稻强米弱”,大规模加工转化库存稻谷难度较大。
稻谷在储藏期间,往往会发热、霉变、生芽,导致稻谷品质劣变。稻谷随着储存时间延长,容易产生陈化变质现象。储藏时间较长的陈米,将基本丧失新大米饭香、黏、软的食用品质,更严重的是,稻谷易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目前发现的稳定性最高的真菌毒素。它通过食用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后,除抑制DNA、RNA合成外,也抑制肝脏蛋白质合成,导致人体中毒。已有报道称,台湾省有3家农民因食用黄曲霉毒素含量高(225.9μg/kg)的发霉大米,导致39人中有25人中毒,其中有3名儿童死亡。黄曲霉毒素还可引起人或动物胆管上皮细胞增生及脾、肾、睾丸、大脑、神经系统病变,以及抑制免疫。我国国家标准要求,大米中的黄曲霉毒素限量为小于等于10225.9μg/kg。
二、超期储存稻谷的安全隐患
三、处理超期储存稻谷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