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创板设立并试点注册制,新股延续常态化发行,以及新三板增量改革政策出台预期增强,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多元,融资获得感显著增强。
在宏观政策层面,打造“一个平衡”,货币政策注重结构性去杠杆与实体经济对流动性的合理需求之间的平衡,强化逆周期调节,但货币政策不会走向超预期宽松,需要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
常言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只有血脉畅通,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而当前,金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我国金融体系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也是制约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关键因素。
微观操作层面,遵循“三项原则”。一是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的布局,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整顿、规范中间业务,削减收费项目,为实体经济企业减负。
据报道,从近期高层的密集表态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今年成为我国金融业的“重头戏”。
中观体系层面,构建“两个体系”,即分层有序、功能互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
随着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涌现,当前产业发展已不单纯是融资的需求,还有现金管理、投资交易、财务顾问、保险、证券、基金等多样化的需求,传统信贷主导的融资模式已经无法匹配企业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有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的创新。
历史经验表明,重大结构性失衡,源于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不合理,而非市场需求不足。
我国银行业的规模和实力都已经足够大,但是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尚未建立。金融供给主体,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不足,小微、“三农”、绿色等金融服务短板还有待补齐。
总之,推动金融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
金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随着债券和股票市场发展,非金融企业的直接融资占比有所提升,但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亟须增加金融供给主体,补齐金融服务短板,为不同经济群体、经济层次、不同产业、不同领域的市场主体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小微、“三农”、绿色等领域。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那么,金融领域为何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长期来看,积极稳妥推进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券商柜台交易市场等建设,协同发展场内和场外,公募和私募,股票、债券和期货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因此,金融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单纯地从供给侧入手,而是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优化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升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金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三是将金融改革开放向纵深化推进,促进金融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扩大金融双向开放将是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
当前融资供需负反馈机制已经形成,超变态网页游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缓解企业融资网页游戏私服推荐,应从资金供给端和需求端综合施策。在资金供给端,加强财税、货币和信贷政策的统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改善服务;在资金需求端,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这次,“金融供给侧改革”却是第一次被提出。金融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呼之欲出。
其次,金融机构服务和市场主体需求不平衡。当前我国金融业体系不完善, 层次结构不健全,而且金融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 “需求侧驱动”特征,同质化、粗放型经营较为严重。
为何要进行金融供给侧改革 但客观来说,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结构难以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从间接融资来看,截至2018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总资产261.4万亿元,继续位居全球第一。2018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2018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前十名中有4家中国银行,工农中建分别排名1-4名,1000家中有135家中资银行。 “供给侧改革”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早在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就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当前,供给侧改革仍然是我国政策体系和经济工作的主线。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中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 二是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宏观杠杆率、金融控股公司、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是当前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金融机构应切实处理好支持民营、小微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 此外,金融“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不平衡。当前我国金融业明显滞后于企业“走出去”。
从海外布局看,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布局区域较窄;从机构类型看,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走出去”大幅落后于政策性银行“走出去”;从服务质量看,中资金融机构以融资服务为主,现金管理、投资交易、财务顾问等高端、综合性金融服务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