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这跟他的工作性质有关,就像教孩子们学习准确的英文发音一样,他习惯在学汉语时发音到位。
西式的“顺其自然”
据了解,我国对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单位进行资格管理,并于每年年未进行年检注册。2012年末,德州学院、汽摩学院、皇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德州一中、德州二中、齐河三中、庆云四中、乐陵英华双语学校、德州英汉双语学校、德州英翔剑桥外语培训学校十家单位可开展外籍教师聘请工作。(来源:齐鲁晚报)
陈雷回忆,最早一批到德州从教的外籍教师,是来自美国的道恩和大伟,道恩当时23岁、大伟27岁,一年后一度因为不适应而罢教。
余思福是他的中文名,他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叫“约瑟夫”。正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他在德州的工作是外籍英语教师。
玛丽·朗说话清晰宏亮,口若悬河,小小的学校几乎到处都能听到她声音,她上课认真风趣,受到全校师生的爱戴。后来,她因为身体原因离开。再后来陆续有亚当·雷斯、鲍顿等几名外教来德州任教。
我喜欢孩子,不然我也不会生这么多孩子。你问我什么时候停下来,我不知道,顺其自然吧!
平日的工作中,余思福跟忙碌中谋生的中国人没什么两样。即便是周末的时光,他会骑着中国造的电动三轮车,载着孩子和夫人,在附近的草地上野餐玩耍……
在1995年至1999年,陈雷就先后聘请5位外籍教师来德州从教,多数在初来的新鲜感过劲后,总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适应。
德州外教 逐年增多
这是今年夏天,记者遇到余思福一家时的情景。对于孩子,余思福由衷地喜爱,无论是在家中,还是课堂上,他总会把孩子们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第八个孩子的准爸爸
余思福就不同,家庭成员中的中国成长经历以及多数孩子在中国出生和长大,让他在外籍人士寥寥无几的城市,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
在德州,余思福让老大学会了拉二胡,而他经常应中国朋友之邀客串相声节目……在他身上,中国元素和印记越来越浓厚。
不知不觉中,余思福在德州已经工作和生活了四年有余。最早是在2010年,余思福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汉语,就接到乐陵市一家中英双语学校的邀请。当时,余思福只提了一个条件:要带着妻子和几个孩子,希望她们的生活有好的安排。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余思福欣然来到乐陵。
马路边奔跑的洋面孔
一个星期前,余思福的儿子因患有眼疾,他还特意把儿子带到天津的专科医院去检查治疗。
跟所有忙碌、勤奋的中国人努力工作一样,余思福也需要很拼命地去教学,并且让学生对他产生好感,来赢得好的工作评价和业绩。
一个中国孩子爬到余思福背上捂住他的眼睛,他便立刻配合孩子们做下一个好玩动作……在余思福教室外的走廊上,Cindy指着一张照片对记者讲,他跟中国孩子和家长沟通得比较融洽。
不过,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还是得益于他们全家的“中国记忆”—他的岳父岳母在中国生活了将近20年,她的夫人在中国从10岁长大到16岁。
这些生活料理完毕,余思福就得马不停蹄地赶往学校,9点准时为孩子们上课。这些孩子们中,自然也包括他的儿子和女儿。每天下课后,余思福还得到别的学校客串外籍教师的角色。余思福坦言,尽管学校为他们租了房子,但7个孩子和1个孕妇的开销,也让靠课时费维持家庭的他有些吃不消。
戴上耳机、换上跑鞋,余思福能沿着德州的马路跑大半个城。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每当夜幕降临,不少外出遛弯的德州人总会碰到他。
余思福尽管不是第一个来德州工作生活的外国人,却是在一小批一小批接力的外国人中,始终存在于德州这座小城市的个体。
个头不高的美国人余思福习惯在KFC见客人,用的是在中国购买的苹果手机,能准确地用中文说出自己在哪条街道上……1月20日下午,德州天色有些晦暗,不过他顾不上这些,因为他急着赶回家照看7个孩子和1位孕妇。
就像跑着跑着就跑到了城市的尽头一样,1月20日,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KFC里,余思福坦言,他也没想到在德州待这么长时间。
“马上要有老八了,我很期待。”余思福看着记者惊讶的眼神,笑着说,他知道中国有“计划生育”和“单独两孩”的政策,而他在这方面总让人羡慕。
刚来德州时,余思福并没有表现出不适应,除了给中国的孩子们上课,余思福就是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生活简单又温馨。在他的观念里,到一个地方,不见得就要买房子,一直租住才符合美国人的习惯。
要出远门了,他就会开上他的汽车—一辆五菱宏光面包车。“坐得人多,实用!”余思福说,在选汽车时,他图得也是实惠和实用。
外教余思福一家的全家福。
在德州陈雷双语学校校长陈雷记忆里,余思福几乎是在德州工作和生活最为成功的外国人。
德州市外专局相关负责人称,近年新申请聘请资格单位逐年增多,外教数量也呈现增长趋势,外籍教师分别来自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
每到周末,余思福还是延续了他做礼拜的习惯,还会在英语角等场合推介他的英语教学。
留着络腮胡的余思福,跟金发碧眼的妻子站在草地上,夫妇俩怀中抱着孩子,两人身旁还站着四个小孩,阳光打在他们身后的草地上。
由于特殊的原因,玛丽·朗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她丈夫生前曾任美国某空军基地司令,同抗日战争时期被我抗日军民营救的几位飞行员是好朋友,其中一位仍健在。
中国式忙碌与消遣
陈雷坦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德州人见到外教,会有种梦幻般的好奇的感觉,这种感觉他也有过,生活在小城市的人们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也对英语作为二十一世纪必备技能有一种美好的期待。
对于未来,余思福说他很少去想,眼前就是照顾家庭照顾孩子,回国也会是5年一次,“你知道的,这么多人,机票挺贵的。”余思福说。
每天早上七八点钟,余思福会在德州聚福园小区的家中,为他的7个子女做早餐,为还有1个月就要生产的夫人凯茹做产前辅导……
在道恩之后,陈雷通过传真的方式,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发布招聘外教的广告,最终一名名为尼克·比格莫的英国人来到德州,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位外教也离开了德州。
“乐(lao)陵,我先去的那!”余思福咬着字眼,力争将汉语普通话说得标准清晰,只要是跟除了学生以外的中国人交流,他会全部用中文表达。
在尼克·比格莫离开一个多月后,一位70岁的美国老太太玛丽·朗女士来到德州,住进了双语学校任教。
尽管说什么事情都顺其自然,但余思福目前没有考虑落户中国,他愿意在德州多待上一阵子,孩子的教育与成长是他重点考虑的,既没有回国的打算,也不打算落户,余思福有种随遇而安的心态。
,网页游戏私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