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4日,被英国皇家海军寄予厚望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在苏格兰法夫的罗塞斯船厂举行命名下水仪式。该仪式不仅邀请了英国女王亲临现场,还吸引了数以千计的观者。这场规模宏大的“舰艇秀”在引人瞩目的同时,还激发起人们对西方海军传统的新舰艇下水仪式的好奇。
不同国家,不同风俗
在现实生活中也曾出现过“掷瓶礼”未能砸碎香槟瓶的情况。2007年12月,英国丘纳德轮船公司邀请查尔斯王子的第二任妻子卡米拉参加“维多利亚女王”号客轮的下水仪式。在施“掷瓶礼”时,卡米拉竟未能将香槟瓶打碎,一家美国报纸在报道此事时写道:“在那一刻,全英格兰都呆住了。”巧合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在处女航中爆发病毒疫情,弄得乘客们上吐下泄。于是,英国媒体给这起事件起了个绰号———“卡米拉的诅咒”,调侃称是那个没能砸碎的瓶子给船带来了霉运。
“卡米拉诅咒”
到了17世纪的欧洲,船只下水仪式中的宗教色彩渐渐淡化。在英国,皇室人员或海军高级官员逐渐成为下水仪式的主持者。比如1610年,“皇家王子”号炮舰下水时,主持者就是威尔士王子和一位著名造船商人。
起源于古代人们对海洋的畏惧。有记载的最早的下水仪式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仑。据流传下来的一首叙事诗记载,当年主持下水仪式的人把3盆沥青洒在船身上,并以公牛为牺牲敬献神灵,以求保佑新船只平安。后来,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把这个传统继承下来,在新船下水仪式上都要祈祷神灵护佑。在古希腊,参加下水仪式的人通常头戴橄榄枝编成的花环、大口饮酒以向神灵表达敬意,同时,还要向新船身上泼水以表达祝福。在古罗马,人们还要在新船的后甲板上搭建一座圣坛以做祈祷之用,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有的国家把船只的后甲板视为特殊、神圣之地的起源之一。
1675年,一艘23桨双桅帆船在马耳他下水,一名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对当时的场景做了详细记录:“两位神父带着一名仆人走上甲板,双膝跪地祈祷了半个小时。随后用手抚摸了每一个桅杆以及船上的其他几处地方,将圣水洒在每个角落。在将这艘船推入水中之前,他们升起一面小尖旗,宣示这艘船已成为战士。”
尽管人们对新船下水寄予无尽的祝福,但还是难免意外的发生,有些船甚至刚刚入水就遭遇不幸。1883年,英国“达芬”号客货两用船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下水仪式。这艘船滑入水中时,由于前冲力太大没能及时停住,瞬间失去平衡倾覆在水中。这起灾难造成124人死亡,其中一些人的亲朋就在仪式现场。1898年,英国“阿尔比翁”号战列舰下水,巨大的舰体激起汹涌水浪,冲毁了临时搭建的观礼台,台上观礼的34人溺亡。
对颇讲迷信的海军来说,“掷瓶礼”没能砸碎香槟瓶是件大事。据说,在没有无线通信的古代,船员们遭遇海难后只能把遗嘱封在漂流瓶里抛向大海,期待有朝一日能被自己的亲人收到。所以漂流瓶代表着死亡和灾难,超变态网页游戏大全,新船下水时砸碎瓶子则代表驱除厄运。2001年的影片《K-19寡妇制造者》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苏联潜艇K-19下水仪式砸香槟时瓶子没破,结果K-19悲剧了……
在法国,18世纪和19世纪时的新船下水仪式和结婚仪式差不多。新船会被指定一位“教父”和一位“教母”。在仪式现场,“教父”会给“教母”送上一束鲜花,然后二人同时说出新船的名字。旁边的神父立即宣布这艘船已经被命名,然后洒圣水祈福(注意不是砸香槟)。
初期的“洗礼圣液”通常由某种酒充当。比如,1797年美国“宪法”号战舰下水时,舰长就在舰艏砸碎了一只装满“玛德拉”白葡萄酒的瓶子;1843年“普林斯顿”号战舰下水时用的则是威士忌。除了酒以外,水,甚至果汁也能充当“洗礼圣液”。1858年美国海军“哈特福德”号风帆战列舰下水时曾被“洗礼”了3次:第一次用的是取自大西洋的海水,第二次是康涅狄格河的河水,第三次则是来自哈特福德(康涅狄格州首府)的泉水。
当时的仪式上有一个有趣的传统:当新船沿滑道滑行时,主持者要象征性地从一个金酒杯中喝一口酒,然后把杯中剩下的酒洒在甲板或船头,空酒杯则如新娘捧花般被扔下船,谁抢到归谁。后来,海军造的船越来越多,金酒杯也越扔越多,造船厂受不了了,主办者想了个主意:金酒杯照扔,不过要朝着事先安排好的一个网罩扔,以便回收再利用。到17世纪末,扔金酒杯的习惯终于被在船头碰碎一个瓶子的“掷瓶礼”代替。当然,瓶子里要装上“洗礼圣液”。
不管用哪种方式入水,新舰艇通常都要享受隆重的下水仪式。追根溯源,这种仪式应该
由于香槟被普遍认为是“酒中精华”,因此慢慢成为“洗礼圣液”的主角,“掷瓶礼”也就变身为砸香槟表演。20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禁酒时期”,新舰艇的“洗礼圣液”因此受到影响,不得不回归“以水代酒”。“彭萨科拉”号、“休斯顿”号两艘重型巡洋舰都未能品尝香槟的滋味,V-6潜艇下水时用的甚至是苹果汁。
“掷瓶礼”出现的早期,“砸瓶子的人”通常都是男性,发展到19世纪,女性渐渐多了起来。在英国,由女性实施“掷瓶礼”从1810年起逐渐成为惯例,而当时的王公贵族娇生惯养,把瓶子准确砸在船头对她们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据记载,英国汉诺威王朝一位公主殿下主持“掷瓶礼”时,曾偏了准头,瓶子被大力掷出后没能砸中船头,反而飞向围观的人群,砸伤了观众。事后,海军部无奈地向这位无辜者支付了一笔赔偿金。
在印度,传统的新船下水仪式充满了印度教色彩。20世纪时,印度人在新船下水仪式上往往会先举行祭祀,祈求神灵保佑船只和船员的安全。祭祀过后,一名女性将在船头敲碎一枚椰子,然后新船才能滑入水中。
在日本,船厂在新船建造完成后会按传统定制一柄银斧头。在下水仪式上,他们会用这柄银斧头砍断船台和新船之间的缆绳,然后把斧头作为纪念品交给新船的主人。传说这柄斧头能驱走恶魔,给新船带来好运。
从扔金酒杯到“掷瓶礼”
通常,完成建造的新舰艇都停靠在船台上等待海军在命名下水仪式上的“认领”。仪式上,舰艇要从船台滑入水中,从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舰艇。
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在新舰艇下水仪式上举行“掷瓶礼”,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祝福新船平安、好运的习惯。
起源于对海洋的畏惧
传统上,新舰艇入水的方式有两种,其中最古老、最常见的是“倒退式”,即舰艉向前,沿事先铺设好的滑道缓缓滑入水中,直到舰艇漂浮起来为止。还有一种是气势非凡的“侧滑式”,即舰艇侧身朝向水面,以雷霆万钧之势被“推”入水中,激起冲天的水浪。“侧滑式”自19世纪开始出现,一般在内河、湖泊等水面狭长的场合使用,以避免出现舰艇被“卡”在水面上动弹不得的尴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海军新造舰艇广泛使用“侧滑式”下水,据说他们的登陆舰艇全部是被从船台上“推”入水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