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Anders还透露说,片中动辄成百上千只大猩猩的场景并非要一个一个建模,据他介绍,每一种类只有几个模型,大概有6个大猩猩、3个黑猩猩、几个红毛猩猩,以及几个猩猩幼崽,技术人员会调整毛发颜色等做出上百个不同的个体。
如果说第一部已经让你赞叹不已,那么第二部,以及即将在下个月15日上映的《猩球崛起3》会让你继续惊叹于好莱坞的技术神话。而创造这个神话的,除了导演和演员,一个不能略过的存在就是它背后的视效公司——维塔工作室。
三、外貌曲线图,每一只猩猩,在片中因为剧情其外貌会有所变化,工作人员会提前准备好一个变化图,比如,凯撒一开始是非常健康的,到后面受伤脸部会更苍白,嘴角会起皮,皮肤会有皲裂;
看《猩球崛起》时,相信你和我一样,会疑问眼前看到的到底哪些是演员的表演?哪些又是技术的成就?Anders的答案非常肯定,真人表演是一切的根基,没有真人表演,什么都没有。他举例说,自己最爱的电影就是《十二怒汉》,在那部电影里,导演把12个人扔到一间屋子里,他看到了最纯粹的表演的魅力。回到《猩球崛起3》,电影之所以这么好看,凯撒之所以这么抓人,最本质的原因是安迪·瑟金斯的表演,他们要做的就是研究他表演的每一个细节,最大可能地把这些细节移植到凯撒身上。
在进入正题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猩球崛起3》特效团队共有998人,同时工作最多有430人;一共有1440个特效镜头,占了全片的95%;渲染这些镜头一共消耗了1.9亿CPU,换算成普通电脑,相当于4500年的寿命。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其他超级英雄电影动辄过2000,1440似乎不是很多。Anders Langlands 解释说,这是因为导演马特·里夫斯比较偏爱长镜头,镜头数不多,,但每一个镜头的容量要大得多,工作起来难度也会大很多。
揭秘:他们是怎么制作出一只猩猩的?
新浪娱乐讯 2011年,《猩球崛起1》上映。片中,借用动作捕捉,安迪·瑟金斯变身天赋异禀的大猩猩凯撒,从幼年演到成年,逼真程度令人咂舌。
技术一直在进步,经历了两部《猩球崛起》,第三部有哪些以前没有的技术创新?这一次最大的挑战又是什么? Anders透露,第三部应用了他们自己最新的渲染软件,可以更好地模拟场景中光的细微变化等。至于最大的挑战,他说回演员们的表演,“尤其是安迪·瑟金斯这次的角色要走到更深的地方,要怎么百分之百地把如此有力量的表演还原到凯撒的脸上。”
8月24日,维塔工作室视效总监Anders Langlands来到北京,开班揭秘了《猩球崛起3》动作捕捉的奥秘,知名导演陆川、路阳、杨庆、韩延等也都前来捧场。片中哪些栩栩如生的猩猩是怎么做出来的?演员的表演又是怎么近乎完美地移植到数字模型上去的?技术进步的当下,真人表演的前景会不会受到挤压?动作捕捉界的无冕之王值不值得一尊奥斯卡奖杯的鼓励?
二、建模,工作室会搭建模型,具体来说,演员身上会穿上动作捕捉特质的服装,上面会有白点标示出来主要的关节,根据这些关节的位置,工作人员会预先搭建出一副骨架。因为人和猩猩的身体构造毕竟有差别,比如,肌肉是怎么连接到每块骨头的,工作人员会利用生物学资料,一层一层把不同的肌肉群附着到骨架上,再将这些骨架和肉包裹起来。最后一层,就是植发。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包括手、脚的形状都是动物园管理员在猩猩睡着后偷偷倒模的,包括他们皮肤的纹理也都会提前取得样本,然后把纹理传到电脑上;
具体来看,他们又是怎么制作出一只猩猩的?据Anders介绍,这个过程大概有如下四步:
他回忆在后制过程中,经常发生的情况是,他们把成果拿给导演看,导演就会对比着看,一边是安迪的原始表演素材,一遍是动作捕捉后的凯撒,就会说:“我没有在凯撒身上看到安迪表演的全部,安迪的表演要有张力多了。”然后,特效团队就会领会意思回头重做。Anders最后说:“真的没有一个魔法按钮,首先要有演员优秀的表演,我们要做的就是一点一点去思考,把表演的每一个细节复制到凯撒的脸上。”
其实,这并不是安迪·瑟金斯第一次尝试动作捕捉。2001年,在技术大神彼得·杰克逊的邀约下,他出演《指环王》中的咕噜,随后更成为杰克逊版《金刚》中为爱犯险的大猩猩。《猩球崛起》的不同在于,至少在观众的认知里,是它把安迪·瑟金斯,以及动作捕捉的可能性往前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四、毛发等细节问题。毛发是重要一环,在第二步里也提到了,这里要单独提出来。一般来说,一只猩猩身上大概有500万根毛发,工作人员会一根一根种上去,能够调节每一根毛发的长短、粗细、弯曲程度。并且,根据环境的变化,毛发上会有水珠、雪花等,这些细节如何逼真生动地做出来,都需要技术人员一点一点地去完善。
至于外界一直在热议的奥斯卡呼声,Anders表示,安迪的表演非常厉害,但是他不想去告诉学院该怎么做。(安东/文 王远宏/摄影)
一、找模特,维塔工作室会从长期合作的威灵顿动物园选出一只合适的猩猩来,给它拍照,当作模特;当然不是所有角色都能找到合适的,比如片中来自动物园的那只“坏猴子”就是导演无意看到的一张照片,是唯一的参照物;
技术 vs 真人表演:哪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