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浪潮不断激荡的今天,老祖宗创造的文化基业,不能在我们手中成为断代史。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在守护文脉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是我们这一代泉州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守护并非一味的复古。即便是泉州最本色的西街,也层叠着各个朝代留下的印记,有红砖大厝,也有南洋小楼。而涂门街上清净寺、关帝庙与印度正教遗址的互为芳邻,更昭示着这座城市兼容并包、开放大气的悠久传统。今日泉州的文化复兴,也绝非是为了将古城凝固在某一圈年轮上,或护佑在某一种“纯色”里。所以,当弗兰克·盖里带来“向古城致敬”的作品时,泉州审慎而坚定地敞开怀抱,将这座泉州当代艺术馆安置在古城的心脏,希望它融入东西塔构成的泉州经典画面中,成为时代的符号载体。
只有这样,在鞭炮声日益远去的今天和明天里,孩子们的童年里,虽然没有踏着青石板上学的记忆,却仍有一段西街可走,有一段老城墙可以听久远的故事。他们的梦里,不仅有燕尾脊美丽的弧度,也将融入当代艺术的光怪陆离。
其实,对泉州古城文化的复兴而言,在城市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之外,还要深入思考—今日古城,怎样找回宋元当年的鼎盛气象?从那段最辉煌的时期中,我们应该吸纳怎样的发展基因和治理情怀,并完成新时期现代城市精神的重塑。
“世界虽大,泉州是我的火柴盒,但它让我在全世界点火!”昨日,泉州启动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启动仪式后,蔡国强演讲中的结语恰是最好的点题,分外真切地体现了古城文脉传承的力量和意义。
这些追溯也让我们思考: 下一代的童年记忆里有什么?那些我们珍视的东西,是否还会出现在他们人生的调色盘上?
当蔡国强深情回忆艺术生涯中的故乡底色时,我们也在凝视自己人生的底色。每个泉州人都曾经、也正在啜饮城市文脉中流淌不衰的芬芳。一口井、一栋楼、一条街、一段城墙,凝结了多少人的生命记忆,又蕴含着多么丰富的人文信息—我们站是东西塔,我们躺是洛阳桥,我们的血液中永远燃烧着刺桐花的倾城艳色,我们耳畔永远灌注着天风海涛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