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源地处江淮分水岭,生态绿色资源丰富,也是蜀山区农业的“主战场”。眼下,正值芒种季节,在距离小庙镇将军岭不远的段冲麦田,吹过原野的风将广袤的麦田染成金黄色。
为了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美丽家园,蜀山区启动乡村振兴示范区将军岭项目的规划建设,实施“新村民计划”,由政府租赁村民闲置村屋,统一进乡宿等配套改造。成为“房东”的村民经专业培训,变身自家小院的“管家”,以租金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又成为“股东”,获得多份收益,真正实现资源为资产。
目前所说的‘合肥之源’包含了曹操河、凤凰墩、将军岭、鸡鸣坝等历史遗迹及附近的大地自然景观,所有这些工程自西向东排成一线,正好把两条淝水的源头连接起来,总长为7公里,也串起了古江淮运河遗址的全貌。蜀山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无论是当年曹操下令开河疏浚的传说,还是将军岭上壮志未酬的故事,都已成为‘合肥之源’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镶嵌在合肥历史脉络上。”
《合肥之源赋》:合肥之源,在水一方。滩涂河凼,有墩凤凰。曹魏挥师,逐鹿战场,旌旗猎猎,鼓号锵锵,星移物换,鸡鸣向阳。蜀山春早,岭上留芳,流连顾望,生态画廊。波清草绿,鸟语花香,饮水思源,立碑传扬。
仪式上,合肥西园小学的孩子们诵读《合肥之源赋》成为又一亮点。该赋由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合肥市政协原副秘书长戴健执笔创作。全篇112 字,寥寥数笔勾勒出“合肥之源”的主要历史人文景观,字里行间娓娓讲述流传千古的不朽传说。
“合肥之源”打造城镇、乡村与景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经诸多学界专家专题论证合肥发源于古东淝河与南淝河的分支源头,其位置在小庙镇将军岭一带 。2018年蜀山区启动“合肥之源”论证工作,蜀山乃合肥城市之源的说法实为定论。
6月5日,“合肥之源”落成仪式在合肥蜀山区小庙镇将军岭举行。现场来自合肥西园小学的孩子们深情诵读了《合肥之源赋》。揭牌活动标志着蜀山区围绕“合肥之源”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开启新篇章,未来将有更多人走进合肥西郊公园,探寻“合肥之源”的人文绿色魅力。
“合肥之源”意为饮水思源
早在北魏时期,郦道元著《水经注》记载“夏水暴涨,施合于肥。”合肥故此得名。千百年来,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巢湖文化在合肥大地交融辉映。该区域古江淮运河部分遗迹、“塘岗遗址”古村落的发现,将合肥的历史大大提前。印证了自5000年前,蜀山脚下就有人类的活动。
“合肥之源”源自蜀山
近年来,蜀山区依托区位、生态、人文等优势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着力推进合肥西郊公园建设,形成城镇、乡村与景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在合肥西部打造一个与城市共生共荣的郊野公园,一个配套完善、业态丰富、服务优质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未来合肥市民们将有机会在西郊公园体验江淮民居的独特魅力,欣赏江淮景观的诗情画意。(刘晓朦 万丽丽 朱琛琛 徐冠男)
目前,小庙镇马岗村42户闲置房屋已被盘活。“小岭南壹号院”乡宿就是其中的典范。改造后的村屋保留了淮分水岭地区建筑特色,风格古朴简约,又融入现代服务功能。蜀山区还将对其他租赁农房进行多样性改造,整体功能提档研学、住宿接待等功能。
此次“合肥之源”石刻揭牌以及《合肥之源赋》的发布,是蜀山区以源头地标之义,尊重地域文化价值并进行保护性挖掘的重要环节,将唤起合肥市民的文化归属感,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之魂。
为进一步提升“合肥之源”品牌附加值,做好文化旅游大文章,变态网页游戏排行榜,蜀山区在将军岭打造“合肥之源”石刻作为地理标识,于大别山中取天然混沌巨石,立于合肥之源处,意为饮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