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页游sf大全 >

于晓非: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这是三个对“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强化性注脚。

  接着往下看,释迦牟尼说,大菩萨们面对“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要干什么?看下一句:

  大乘心量

  通俗地讲,有余涅槃就是有所剩余的涅槃。比如说佛陀三十几岁坐在菩提树下证道了,那么可以认为他老人家在那一时刻其实已经涅槃了,这个涅槃,可以理解为有余涅槃。比如说还剩余着这个身体,这个色身。为什么还要保留着身体?因为要给众生说法,跟众生结缘。80岁时,他老人家认为该说的都说了,该办的都办了,因此他老人家入了无余涅槃,就是这一点儿身体都不要了,彻底进入了涅槃。所以无余涅槃是涅槃的最后境界、最高境界。大菩萨们发了什么心?他们发了要让六道一切众生最后都入无余涅槃的心:“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灭度”,其实是同义语叠用,灭是熄灭,度是“pārami”,过河,在佛教里同一个意思,表示语气强烈。也就是大菩萨们发了一个心,要让所有一切众生都入无余涅槃。

于晓非: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现在看第二个强化性的注脚:“若有色,若无色”。“色”是佛教的高频词。狭义上讲,六尘之色——“色、声、香、味、触、法”的“色”,对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色对应眼根,对应眼识,所以六尘之色,可以理解为眼睛能看见的颜色,这是对色的狭义理解。佛教还讲“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之色,比六尘之色的概念宽泛些。五蕴之色,梵文是“rūpa”,不单单指有没有颜色的问题,还指存在形态有没有“质碍”,通俗地讲就是,这样一种物质的存在状态,有没有相当的密度,当它们碰撞时,会不会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碰撞时能够产生强烈相互作用的,就称为色法。这指的是广义的色,也就是印度人认为六道众生从存在形态上划分,只此两种,绝没有第三种。哪两种?要么是有色的,要么是无色的,人就是有色的。

  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

  这句话不仅心量大,而且具有强烈的彻底性。在佛教徒心中,只要还在六道中生死轮转,那么一定是充满了苦难;六道轮回的苦难,靠着轮回自身是不能最终彻底解决的。有人觉得生命的苦是因为钱少,因此解决方案是挣钱。有人挣到了钱,有人没挣到钱。没挣到钱的人认为还苦,但是不知道挣到钱的人,没钱人的苦没了,有钱人的苦又来了。有人把生命的苦归结为地位低,拼命往上爬。有人爬上去了,有人没爬上去,没爬上去的认为依然苦,但是不知道真正爬上去的、有了地位的人,没地位的苦是没了,有地位的苦又来了。有人说,苦是因为太胖,你以为瘦人不苦?有人说苦是因为个儿太矮,你以为姚明不苦?所以我们总在世间找解决生命苦的方法。但佛陀说,能彻底解决生命苦的只有涅槃。所以在佛教徒心中,涅槃是神圣的,是彻底的,是最彻底的摆脱生命之苦的解决方案。大菩萨们发的什么心?大菩萨们发的心,是要把所有一切众生都度向无余涅槃。所以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他的心中:第一,心量很大;第二,度生彻底。

所以佛教徒心中没有异教徒。在佛教徒心中,信仰佛教的是同修,不信佛教甚至信仰其他宗教的,依然是朋友。我们绝不能视没有宗教信仰的、不信仰佛教的、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为魔鬼,佛教从来没有这样的观念,佛教视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大乘佛法要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今生没有缘,来生接着度,生生世世。这是大乘佛法的心量。

  比如说,昨晚大楼停电,我在楼道里跟老王撞个满怀,你看我俩脑袋撞起了大包。我跟老王撞到一起,脑袋上为什么会撞起包?因为我俩是色法,碰撞时会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印度人认为,天道有些众生是无色的,这个无色不只是没有颜色,而是没有质碍,即相互碰撞时产生不了强烈的相互作用。中国人不好理解这种生命状态。其实也好理解,中国民间认为的一种生命形态,大概是无色的,什么?对的,鬼是无色。说昨晚花园散步,跟一鬼撞一满怀,看给我脑袋撞的这个包——如果脑袋依然撞起包了,那撞的肯定不是鬼,还是人。跟鬼撞一满怀的结果是什么?鬼就从身体透过去了,产生不了相互作用,这种生命状态就叫“无色”。印度人认为,六道众生要么有色、要么无色。“若有色若无色”什么意思呢?释迦牟尼老师跟须菩提说,须菩提啊,我可说的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既包括有色的也包括无色的,千万别遗漏。这是第二个强化性的注脚。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金刚经》系列导读之二十二

  原标题:于晓非: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于晓非: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