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2月8日试轧重型钢轨,中午第一根重型钢轨试轧成功。时任鞍钢大型轧钢厂见习技术员李元辉描写了当时的场景:“中午12时左右,第一根43公斤重轨经过11个孔型的轧制终于试轧成功了,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和一个难以忘怀的激动场面!”(图③:鞍山钢铁公司职工争相观看钢轨产品。资料图片)
1953年12月26日,在鞍钢“三大工程”正式开工生产大会上,大型轧钢厂全体职工隆重地以一级品的重型钢轨向党中央献礼。从此,满载重型钢轨和各种大型钢材的列车,日夜不断地从这里开往全国各地。
任全德:94岁,鞍钢大型轧钢厂工人,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根重型钢轨的诞生。
自1953年至今,鞍钢累计生产销售钢轨2000多万吨,铺轨长度近42万公里。在京广线、京哈线、京沪线、京石线、沪杭线、郑西线、胶济线、温福线、福夏线和台湾环岛铁路等,都能看到鞍钢钢轨。
亲历者说
历史背景
参观贴士
鞍钢大型轧钢厂是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轨梁轧钢厂。该工程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设计能力为年轧制钢轨及各种大型材50万吨。
中共中央于1952年5月决定,集中全国力量首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改建工程的重点包括著名的“三大工程” ——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炼铁厂七号高炉。
“43号钢轨,新中国,头一回!那能不激动吗!”任全德自豪地说,“除了43号钢轨,我们还有30多种产品。我们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2年,任全德从农村来到鞍钢,经历了从小型厂、中型厂到大型厂的培训,为1953年的开工投产做准备。“大型厂是最新的、自动化的,我们要学习操作,学习规章制度。”任全德回忆说,“轧钢温度不能低于1200度,我们穿着白帆布做的防热服,前面热得冒汗,后面吹着电扇,脱下来的衣服被汗浸透,硬得都能立起来。但每个人都聚精会神,网页游戏私服,守住自己岗位,不许出事故。”
轧钢厂可以生产建筑铁路所需要的钢轨以及建造工厂厂房、铁路桥梁所必需的工字钢、角钢、槽钢和无缝钢管坯等几十种规格的大型钢材。一年生产的钢轨能铺一条从哈尔滨到广州的铁路,一年所创造的价值可以修建2座年产3万台的拖拉机厂。周恩来同志1953年12月21日视察鞍钢时题词:“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的开工生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重大胜利。”
鞍钢集团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鞍钢集团博物馆位于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门西侧三孔桥旁,其中博物馆面积1.2万平方米,钢铁主题公园5.5万平方米,是集中国冶金文化、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基地。
场馆突出“新中国钢铁工业从这里开始”的主题,将始建于1953年的炼铁二烧厂房和始建于1917年的炼铁一号高炉合在一起,赋予工业遗产全新风采。全馆共收藏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照片3000多幅,文字12781字,实物1万多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423件。
鞍钢大型轧钢厂是我国第一座机械化、自动化的大型轧钢厂。在当时,这样一个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工厂生产准备工作如何进行,国内没有经验。职工培训方面,工人中大部分是新工人,有转业军人、青年农民,还有部分是伪满时期大型厂的老工人,文化程度较低,还有少数文盲,掌握新技术要从头教起。生产准备方面,需要制定岗位操作、技术安全规程,就由在苏联实习的同志搜集大型厂的全部规章制度,寄回来再组织技术人员翻译。设备备品方面,开工生产需要哪些工具,心中没数就去请教苏联专家。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09日 06 版)延伸阅读
鞍钢大型轧钢厂第一任厂长李文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工人学习热情很高,自制操纵模型,自找场所,有的在没修复的第二炼钢厂的大平台上学习,天冷、下雨时钻进平炉里去学习。工人们组织了互助学习小组,互相测验,有的文化程度较低,深夜还在复习课程,开始只考两分,结业考了五分。工人们说:‘学习多努一把力,生产就少发生一些事故。’”
在国家博物馆,有一件特殊的展品。1953年11月,鞍山钢铁公司全体职工将我国自制的第一根重型钢轨的一段赠送给毛泽东同志(图④,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