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關喜艷、周恬)
發揮審美教育功能
可以看到,bt网页游戏sf,無論是名家新作還是中青年代表作品,均在傳統語言的現代轉化方面有所突破,老藝術家身體力行的藝術實踐也為中青年藝術家樹立了榜樣。展廳內,在油畫《學者肖像》前,89歲的全山石先生與85歲的作者靳尚誼先生不停審視畫面中的人物造型、比例,探討改進空間。靳尚誼表示展覽結束后將繼續完善作品,其專業精神令人動容。
為使觀眾更好地參與、分享展覽,中華藝術宮還在觀眾入口處特設十二藝節快速通道,並開通24小時服務熱線以回應公眾咨詢。盡管此次展覽也存在路線指示標識略顯模糊,未能有效應對展廳過大所引起的“博物館疲勞”等問題,但不可否認,這屆藝術的盛會正使藝術的觸角不斷深入現實生活,提升群眾審美趣味,塑造大國文化氣象。
文化和旅游部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首批38件作品在美術展覽中接受廣大觀眾檢閱。作品中,既有以國產大飛機為對象,展現航空人為圓夢藍天而吃苦奉獻的范春曉中國畫《中國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飛機》,也有以傣族人民在潑水節起舞歡歌為主題,反映文化遺產保護、民族文脈傳承的郎鉞雕塑《水舞歡歌》。青年藝術家們以年輕的視角捕捉社會發展足跡、記錄時代生活變遷,展現格局,釋放能量。展覽中,以李前油畫《支部建在樓上——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黨建工作紀實》等為代表的“時代風採——上海現實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部分作品,同樣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各領域發展的蓬勃生機,以強烈的在地性引領觀者走入平凡場景,感受不平凡的建設成就。正如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所言,從展覽可看出,現實題材美術創作正成為中國美術發展新態勢。
一幅畫前,一群小學生正對照作品,在畫板上勾勒輪廓﹔打開手機程序,掃描展品旁的二維碼,作品圖片與文字說明同時彈出﹔展廳內廣播聲時而響起,提醒觀眾中國藝術節系列講座活動即將開始……這些展覽現場的瞬間,體現出美術館“以人為中心”的公共教育服務水平正不斷提升。
對現實溫度的關注不僅展現在畫布上,也濃縮於鏡頭中。攝影家們踏遍祖國大好河山,用影像記錄人民美好生活,定格國家“高光”時刻。此次展覽集中呈現了近3年來攝影家們收藏的集體性視覺記憶,展現出影像與時代的生動聯系。作品《讓傘》記錄下大雨突降時,執勤武警將哨位傘讓給群眾,自己立於雨中的瞬間。這一細節直擊觀者心底的柔軟,愈發喚起對子弟兵的崇敬與愛戴。《鯤龍AG600下水》《港珠澳跨海大橋》等作品,以重要事件、重大場面為題,透過雄渾勁健的美學風格,散發出強烈的精神感召力。特別是軍事題材攝影作品中,對維和部隊官兵、朱日和閱兵方隊、邊防戰士等群體的影像表達充滿力量,使軍人背后的奉獻精神更加鮮亮動人。
范春曉此次,不少參展藝術家也以創作呈現出個人在藝術語言探索方面的成果。周韶華《橫斷山之光》繼續突破傳統水墨程式,融入西方繪畫元素,彰顯中國畫的無限可能﹔鐘涵《泰山經石峪》以油畫語言表現摩崖石刻,使書畫重新結合,讓經典煥發新貌﹔蘇新平《紅之一》嘗試將版畫素材碎片拼接構成畫面,表達對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思考﹔盛楊雕塑《張老三》以人物、巨浪、山川等元素傳遞出對偉大抗戰精神的贊頌,充滿情感張力﹔周剛《守望》則跳出水彩畫清新明快的表達方式,以深沉厚重的語言塑造出剛毅的礦工形象。書法展覽中,對大尺幅書寫的嘗試,對個性化書寫內容的選擇,對具有探索性的現代書法的展示,都彰顯出當代書家在書齋文化與展廳藝術相結合方面的實踐成果。篆刻展覽中,創作者對刻刀表現力的不同運用,對印屏設計的不斷創新,呈現出多元風格、流派百花齊放的盛況。這些作品匯聚成“筆墨當隨時代”的多樣化表達,為展覽主題寫下生動注腳。
中國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飛機(中國畫)
觸摸現實生活溫度
探索藝術語言創新
隨著全社會越來越重視美育的價值,承擔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重任的藝術展覽,已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展品陳列。通過運用AR、VR等高科技,結合教育活動、線上展覽等多元形式,架起公眾與作品間的橋梁,充分發揮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成為當代展覽新特征。
沒有藝術能夠脫離現實,也沒有生活能夠徹底拋開藝術。立足現實而不拘泥於勾勒現實,以藝術手法描繪新風貌、展現新精神、謳歌新時代是此次展覽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藝術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萬平方米展廳,3個國家級專業展覽,近1200件參展作品同時亮相……這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及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的盛況。盡管此次展覽規模頗為龐大,但正如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司長諸迪所說,展覽作品重在保証質量,保証其具有代表性。如何解讀上千件作品所呈現的當代中國藝術面貌?怎樣用創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三大展覽或許可以給人以啟迪。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此次展覽中,深入生活、關注現實的藝術創作成為主旋律,折射出文藝工作者對生態保護、科技進步、鄉村建設、民生改善等領域的高度關注。
如果說內容決定藝術創作的精神高度,那麼語言則影響藝術創作的表現水平。古今中外,對藝術語言的探索從未間斷。從莫奈以寫生捕捉稍縱即逝的光影色彩,到黃賓虹以積墨法表現“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生動氣韻,藝術表現手法頻頻更新,各畫種間壁壘不斷被打破。
“十萬觀眾進劇場,百萬觀眾在現場,千萬觀眾在線上”是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舉辦之初確立的目標,它不僅彰顯了本屆藝術節的強大號召力,更昭示著當代中國在藝術創造、欣賞領域擁有廣闊發展空間,而聚焦生活、書寫時代的視覺藝術,當是豐富創作實踐、開拓美學新境、推動時代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