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页游sf大全 >

江蘇徐州:激活紅色文化挖掘時代價值

  從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在66天的淮海決戰裡,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援下,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奠定了解放全中國的基礎。

  一批優秀的劇作經過精心打磨后走向舞台。以小人物講述抗戰故事的現代柳琴戲《血色秋風》,以“一門三烈”為主要人物的原創舞劇《小蘿卜頭》,以淮海戰役為創作主題的梆子戲《母親》、音樂劇《淮海兒女》。這些戲曲聚焦不同時期的紅色文化,藝術形式不同,但主題集中,又各具特色。

  挖掘紅色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

  用地方戲表現重大革命題材,在江蘇梆子戲的歷史上並不多見。燕凌告訴記者,用江蘇梆子戲來演繹發生在以徐州為主戰場的淮海戰役這場偉大的戰爭是最貼切不過的。《母親》這部戲在音樂創作上讓人耳目一新,成功烘托出了重大革命題材的厚重、大氣,使這台戲具有史詩般的宏大場面。該戲的序曲部分先是運用具有徐州地域特色的嗩吶獨奏,展現淮海大地文化特色,戲中還反復出現了《父老鄉親》《紅旗頌》等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的旋律,在梆子戲特有的鏗鏘有力、激越奔放之外,融入了江蘇梆子的細膩委婉,深切表達了軍民對革命勝利的渴望。

  如何講好紅色故事,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徐州是聞名全國的戲曲之鄉,徐州梆子、柳琴戲、徐州琴書等地方戲曲均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過去唱的主要是歷史民間故事。傳統戲曲如何挖掘優秀的紅色資源入戲,創作更多讓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是我們一直思考的課題。”徐州文廣旅游局局長崔鋒說。為此,徐州通過人才指引、政策指導、資金扶持等舉措,引導紅色文藝創作蓬勃發展。

  “歷史並沒有走遠。我們巧用紅色文化激勵、鞭策全市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把‘淮海戰役精神’等紅色革命精神轉化為奮發有為、奮勇開拓的磅礡力量,以勇於攻堅的決心創造老工業基地振興轉型的‘徐州典型’,以決戰決勝的氣魄提升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發展能級,以不忘初心、回報人民的情懷加快建設徐州這個幸福美好的大家庭。”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表示。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陸金玉

  該劇講述了淮海戰役中,一位普通母親不畏犧牲、送子參軍、踴躍支前、敵營勸子的感人故事,被專家盛贊為“選題精准、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戲曲,獲得“2018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戲曲劇本孵化大戲項目”一類作品,入選“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09日 04版)

  音、舞、詩、畫等元素的巧妙融合,讓這部紅色戲曲耳目一新,更為年輕觀眾接受。在劇中的支前宣傳中,還設定了徐州琴書這一地方特色戲曲。“傳承是必須,創新則是一種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戲曲藝術要想為人民群眾接受與喜愛,必須在守住根的同時,变态网页游戏排行榜,尊重觀眾的審美習慣,結合現代人的欣賞情趣進行大膽創新。”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徐州市歌舞劇院院長李雪梅坦言。

  在徐州,紅色文化傳播日益體系化、生活化。去年12月25日,“淮海戰役精神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研討會在這裡舉行,淮海戰役精神在新時代得到新的詮釋和傳承。當前,徐州正加快打造紅色旅游品牌,依托革命文物資源,推出一批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旅游、體驗旅游、休閑旅游項目,用旅游的載體帶動更多革命文物“活起來”,精神傳下去。

  紅色題材地方戲的創新,讓更多的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自覺自願接觸紅色文化,了解紅色文化,從而愛上紅色文化。《淮海兒女》《母親》等優秀劇目走進機關、高校、社區,一票難求,場場爆滿。夏日傍晚,漫步公園,耳畔也時常傳來經典劇目的傳唱聲。

  6月12日,在江蘇大劇院傾情上演的音樂劇《淮海兒女》,不時獲得陣陣掌聲。該劇主要以支前隊長劉永良一家全家上前線為主線,追憶淮海戰役中的淮海兒女送子參軍、支援前方,流血犧牲,迎來曙光的那段不能忘卻的故事。

  在機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情景黨課與紅色戲劇巧妙融合,全市副處級以上干部全部觀看,一位干部感慨:“革命的勝利就是靠人民勇於犧牲換來的。這種形式的情景黨課讓我們深受教育,也告誡我們一定不能忘本啊!”

  “怎能忘,七十年前地蒼茫,風卷殘雪擋不住,車輪滾滾向前方,淮海大地熱血兒女扛起槍。難忘的母親啊,最后的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的一尺布,拿去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襖,蓋在那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啊,送他上戰場!”近日,作為徐州豐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情景黨課,江蘇梆子戲《母親》直擊人心的唱詞和優美的旋律讓黨員干部們熱淚盈眶,重溫歷史的同時,激起了心靈深處最柔軟而又最堅定的那份情感。

  “徐州是淮海戰役的主戰場,孕育誕生了‘淮海戰役精神’這樣具有永恆價值的革命精神。”提到徐州的紅色“家底”,徐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馮其譜如數家珍。他介紹,除了廣為人知的淮海戰役,徐州也是“一門三烈”即烈士宋綺雲、徐林俠夫妻及其幼子宋振中(小蘿卜頭)的家鄉,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的誕生地,還是運河支隊的抗戰地,徐州的紅色文化綿延不絕。

  如何用藝術表現這段特殊時期的感人歷史?徐州的文藝工作者進行了大膽的探索。

  創新地方戲表現手法

  聚焦紅色革命題材

  如何把“淮海戰役精神”用傳統戲曲的形式傳達給現代觀眾?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江蘇梆子劇院院長燕凌深受紀念館陳列櫃中一面鮮紅的“人民的母親”錦旗的啟發,邀請編劇姚金成一起,登淮塔(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奔老區,深入生活,查找資料,歷時近兩年、十易其稿創作出大型梆子戲《母親》。

  近年來,徐州文藝創作“好戲連台”,以本土紅色革命故事為題材的地方戲創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用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闡釋和傳播了“淮海戰役精神”等重大革命題材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以紅色文化為傳播載體,彭城大地正譜寫一曲曲昂揚向上的新時代精神之歌。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