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基本观念,这一次在淞沪对日抗战,一定要争先一着。我常和人谈起,中国对付日敌,可分作三种时期:第一种他打我,我不还手;第二种他打我,我才还手;第三种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这叫做“先发制敌”,又叫做‘先下手为强’。‘九一八’东北之役,是第一种;‘一·二八’战役、长城战役,是第二种。这次淞沪战役,应该采取第三种。”这是时任京沪警备司令官的张治中将军给蒋介石的建议。
很快,日本增援军队到达中国。“七七”事变22天后,平津相继失陷。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目光,移到了上海。
果然,这一次的战斗又从八字桥开始。
诚然,蒋介石在“八一三”之战中,拿出了其嫡系八十八师、八十九师。类似这样戴着德国钢盔、装备了德国枪械的所谓精锐,其实与日军主力师团在火力配备上的差距,仍然明显,更遑论非蒋介石嫡系部队了。
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当时国军战士中,类似罗正达这样识文断字拥有小学二年级文化者,已算“高学历”士兵。而当时的日军士兵普遍已具有高小学历。除了学历教育方面的差距,在军事素质的全民教育中,中国当时更是无法与日本类比。乃至在“八一三”会战以后,白崇禧如此感慨:“我军训练远不如敌,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远逊于敌人,并对轻重武器因训练不精,不能使用自如,未发挥较大之威力。”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为后来日军复仇制造南京大屠杀埋下了伏笔。
对于中国而言,八一三淞沪会战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是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标志着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将狂妄的日本拖入了战争泥潭。
参考书目
在“八一三”会战期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8月25日,朱德、彭德怀在就职通电中写道:“日寇进攻,民族危急,敝军请缨杀敌,义无反顾,坚决抗战众志成城。”
会战的第一枪,又是在八字桥打响的。在今天虹口区与闸北区交界之处的柳营路、同心路、水电路交叉口,仍能看到这座有点儿其貌不扬的小桥。当八十八师的官兵于1937年8月13日进驻于此时,老兵们尚能记起5年前的往事。那一次,八十八师被编入第五军,增援十九路军,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骨气。那一次“一·二八”淞沪之战,正是从八字桥开打,把那木结构呈八字形的桥梁炸毁了。停战以后,1933年,八字桥改建为水泥结构,是虹口通往闸北的主要干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敌得之可楔入我阵地,阻断我南北联系,使我有骨鲠在喉之感;我得之进则可作为攻击之据点,守则构成全阵地体系之核心。”八十八师参谋长张柏亭在《淞沪会战纪要》中如此评价八字桥。
淞沪抗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的一次伟大奋战。在中国共产党和全民族优秀分子共同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携手共同抵御外侮。抗战还将持续多年,但是从此之后,无论有多少艰难,无论有多少困苦,无论有多少动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民族脊梁,直至迎来百多年来第一次抗击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14日早饭后,四大队少校大队长高志航飞南京开会,行前指示空军第二十一中队队长李桂丹率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各中队按命令提前行动。14时50分,日本海军木更津联队、鹿屋联队18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由日占台北松山机场起飞后兵分两路,打算9架轰炸杭州笕桥国军空军基地,9架轰炸广德机场。中国方面,温州监视台长——阮鹿年中尉,于第一时间监视发现敌机,急电杭州友台。18时10分,在冒雨、穿云,克服恶劣气象条件的长途飞行后,中国空军四大队二十一中队9架飞机先抵笕桥机场,高志航大队长也从南京直接飞抵笕桥,这样27架“Hawk-III”驱逐机陆续飞抵笕桥。那时飞机起飞都要靠无线电临时联络,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防空总台陈一白少将总台长当即无线电急告刚刚降落的高志航大队长迎头痛击。
编者按:八一三淞沪会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后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100万人,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全线撤离上海战场止,战役历时三个月。
11月11日晨7时许,日寇登陆部队在东起戚家墩西至白沙湾一带的滩头阵地展开大规模登陆时,舰炮、飞机呼啸而至以为掩护,而此际原本驻守金山卫的国军第六十二师,已赴川沙增援,沿海仅仅留守了300名战士。300人面对11万众敌寇,守军殊死抵抗,仅40余人突围,其余全部壮烈殉国。
蒋介石听了陈诚的汇报,回说:“打!打!一定打!”
回看陈诚总结的淞沪抗战得失,倒确实能从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找到正确答案。比如对于日本的装备精良,毛泽东提到:“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例如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毛泽东当然不认同“战必败”的说法,故而他指出:“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国能俘虏许多的日本兵,夺取许多的武器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争取外国的援助,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
洛川会议确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政策以及持久战的基本战略方针。毛泽东在他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中说,“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全国人民必须“坚固地团结起来,为保卫祖国而作战到底”。
(责任编辑:HN022)
有一种说法是,当时中国的中央政府——国民政府,其税收的来源大多在江浙,蒋介石的中央军,大多也在南京周边编练。1934年,蒋介石聘请了德国人汉斯·冯·塞克特担任军事顾问,随后又聘请了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蒋介石希冀两位德国军人能帮助他建立一支训练有素,又精干成型的义务制军队。到1930年代中期,国民革命军中,已有大约8万人接受过塞克特式的训练。然而,将全国军队整编成精干又训练有素之师,接受中央的统一号令,在1930年代中期来说,确实有点儿痴人说梦。虽然改旗易帜,但东北军依然听张学良的号令;华北,是宋哲元的;山东,是韩复榘的;西北有二马;广西有李宗仁白崇禧……想裁军、编练骨干,对于各地方来说,几无可能。而让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北上抗日,在当时根本不可能。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就持此种观点。1937年7月31日,蒋介石宣称:“和平的一切希望都已不复存在!”拉纳·米特认为:“在此之前,蒋介石一直不愿让自己的嫡系精锐之师去防守华北,因为那是一个他无法真正控制的地方。
1945年7月24日,半残废的“出云”号在日本吴港遭到美机轰炸,此天皇座舰,最终没有逃脱翻覆沉没的命运。
从8月13日到11月12日,恰恰是三个月。日寇号称三个月灭亡中国,可他们花了三个月时间,仅仅啃下了上海。在抗战初期,日寇汹涌之时,为何上海稍能坚持得久些?又为何正面战场的第一场大会战会发生在上海?
10.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 著 田琪之 译 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二版
其二,士气由高到低。”
抗日战争中最大的一场会战“八一三”淞沪抗战,距今天正好78周年。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这是一场不得不为的战斗。
纵观“八一三”会战之际,中国国力和军力虽不如日本,但军民拼死杀敌,终以30万人伤亡的代价,毙伤日军4万余,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日本3个月之内灭亡中国的迷梦,并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淞沪会战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当时英国特派驻上海军事观察家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如此写道:“淞沪会战足以证明两点:一、中国已下决心为她的独立而战,而且中国军队确有作战的能力;二、日本军队自日俄战争后被世人认为是可怕的军队,这次经中国一打,降到了第三等国的地位。中国军队此次抗战英勇坚毅,使世人刮目相看,恢复了自己的荣誉。”
撰稿|朱国顺
因为正义的胜利,古老的中华民族得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因为正义的胜利,奠定了日后联合国的基石、国际新秩序,拥有了二战后至今70年世界大战没有再次发生的局面。
做好了要打的准备!做好了要大打出手的准备!做好了在远东第一大都市大打出手震慑中国人的准备!这一仗,是要让中国就此屈服的!
不久,二十三中队队员梁添成不甘落后,击落第二架日机。高志航随后又发现3架敌机,立即迅速占位瞄准,此时谭文跟上,两机合力,击落1架日机。同时中队长李桂丹、飞行员柳哲生、王文骅等也发现2架敌机,又合力射击,击落、击伤各1架日机。高志航随即又击伤另1架日机,该机逃窜时又遭遇二十二中队长郑少愚,郑少愚击中了它并追至钱塘江上空。该机逃返松山机场降落后因迫降而报废。
这无疑是全国总动员了!
淞沪会战,壮烈事迹不胜枚举。比如八百壮士孤守四行仓库,再如坚守宝山县城的十八军九十八师五八三团第三营,在受日寇舰艇三十余艘炮击,飞机轮番轰炸,坦克四面冲击之下,全城已成一片火海,营长姚子清和全营官兵坚守阵地七个昼夜,最后全营官兵全部壮烈殉国。当时上海《大美晚报》载文赞扬道:“……此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光荣,亦为世界人类的光荣,其感人史迹,将永垂史册而不朽。”
“七七事变”以后,中国人确实准备全面抗战了。蒋介石第一时间复电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战事扩大。此间已准备随时增援。”他在发给南京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等人的电文中表示:“倭寇挑衅,无论其用意如何,我军应准备全部动员。”另一方面,就“七七事变”本身来说,蒋介石还曾致电当时的北平市长秦德纯,要求以不屈服、不扩大的方针,就地抵抗。
淞沪抗战最大的意义在于,中国军队面对强悍的侵略者拼死作战,一寸热血护卫一寸山河,激发起全民族的奋勇战斗意志。
中国空军不仅在空战中取得战果,在对日本舰只的袭扰上,也取得某种成功。8月14日8时40分,空军第二大队副大队长孙桐岗率领诺斯罗普式轰炸机21架,从安徽广德空军基地起飞,直线飞行220公里抵达上海,随后立即分成两个编队,一队轰炸日军司令部、码头、仓库等军事设施,一队轰炸“出云”号巡洋舰等舰艇。14日上午10时30分,中国空军轰炸机6架袭击“出云”舰,投弹3枚,两弹落于舰左近处。11时22分,3架轰炸机炸弹命中“出云”号。15日15时30分,中国空军1架战机冒着暴风雨轰炸“出云”号,遭舰上高炮反击,反复交战20分钟。16日上午11时半,中国轰炸机7架飞临“出云”号上空,重磅炸弹落于日邮船码头,距“出云”号仅几米远,“出云”号受重伤。当时报载——“为中日甲午海战以来日本海军舰队首次遭到中国的攻击”。
日军金山卫登陆改变战局
原本准备先下手为强的张治中,迎来了日军首先打响的“八一三”第一枪。
今年96岁的罗正达老人,当年是国军第四十五师的一个新兵。1937年10月20日,淞沪会战激战正酣。年方18岁,小学二年级文化的罗正达,于这一天的深夜悄悄出了慈溪家门。他这是瞒着父母去浒山报名参军。
1937年7月7日,侵略军在卢沟桥发动进攻。此景此情,再衰弱如中国,也是不得不抵抗了。
实力悬殊的对决
中国军队先后调集全国各地部队汇集上海战场,投入总兵力达70多个师70余万人,舰艇40多艘,战机250架。
中国海军战力虽弱,并且根本没有可堪应战“出云”的舰只,却亦将“出云”号作为目标。“八一三”会战期间,8月16日,“史可法102”号鱼雷艇连续发射2枚鱼雷,击中“出云”号巡洋舰舰尾。“史可法102”号在遭日寇炮击搁浅后,官兵将艇内武器卸弃到江中,泅渡返回。
开辟第二战场的意义
1938年,何应钦在《对临时代表大会军事报告》中透露,抗战前,国民政府着手整编20个师时,缺步枪1.2万支、轻机枪108挺、重机枪612挺、迫击炮120门。即使是装备最好的三个师,也各自仅有一个炮兵营——虽然号称德械,可中国武装最完整的师,其火力装备根本无法望德军项背,每师炮兵配备比例,仅达德国国防军一个师的五分之一而已。而日军的山炮、野炮等数量充足,其一个师团的火力约是一个国军德械师的4倍。
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了!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野心,为保存国家的经济实力,掩护国家进入战时体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8月13日,日军海军陆战队第三大队越界攻占了八字桥,袭击守军第88师,开始向中国军队进攻,中国军队不得不抵抗。“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
8月14日主动出师的中国空军,对日寇海空军展开搏杀。空军五大队第二十四中队上尉队长刘粹刚率领9架寇蒂斯“Hawk-III”驱逐机,从扬州起飞,由吴淞口南下,经过川沙上空时,刘率先发现一艘日本军舰,立即往下俯冲,投弹击中日舰尾部;二十四中队梁鸿云副队长根据刘粹刚投弹的弹着点修正,炸中日舰,这是中国空军抗战中击沉的第一艘日本军舰。
在这场会战中,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近30万人,最终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国民革命军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等148个师和62个旅共80余万人,统计死伤30万人。
回看并不久远的过去,甲午之战中,许多普通民众认为——这是朝廷的战争,与我何干?日俄战争中,麻木的国人眼看着他国在自己的土地上攻防,围观国人被日俄军人杀戮,旁观者当作笑话在看。即便是在“八一三”会战期间,日军登陆金山卫之际,亦有拿着手电筒作为交换,就能引来不知情民众带路的荒唐事。然而,毕竟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人中的大多数,无论士农工商,都心怀抗日之心了。恰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所以,“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603883,股吧),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随后,陈诚就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增调部队,赴沪作战。
“这狂热的爱国情绪的表现,比之民国十五年的北伐军时代还要热烈,我们嗅到了中国新生的气息!” 曹聚仁说。
淞沪抗战是这场伟大胜利的一块厚重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