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再厉 五年铺就东北输油管网
如今黄顺源已经退休在家,而他的学生郜高瑞成为新一代输油管道设计者。“我之所以要探访黄老师给我讲过的‘八三工程’遗迹,是因为我对黄老师和那一代管道人的精神非常钦佩,在艰苦环境下,BT页游sf,‘管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的‘八三’精神值得我们所有后来人铭记! ”
黄顺源说,他参与设计了其中3条输油大动脉。“八三”工程建成后,每年可输油2000万吨,大大地缓解了东北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从根本上扭转了大庆油田“以运定产”的被动局面。
法人微博微信订阅号 新闻客户端
东北新闻网
东北新闻网
沈阳的浑河隧道(又称“八三隧道”)就是这时修建的,北出口在浑河北岸的上木场,南出口在南岸的杨官村。“修建这条‘八三隧道’为的是让输油管线穿越浑河。这是第一条下穿浑河的隧道,隧道下埋着两排输油管道。”郜高瑞说。
回忆起这段历史,今年70岁的徐毅依然非常激动。他说:“那年我正在铁岭西丰的振兴公社下乡,我们要挖非常深的地沟,往地沟里面下大铁管,然后把管道和管道焊接起来。我的任务就是负责挖地沟,冬天地面冻得邦邦硬的,用镐头一刨就是一个小白点,刨半天就一小块,震得两手和胳膊直发麻,但我们一直坚持下来。”
7月23日一大早,郜高瑞来到这里,和记者一起寻访他的恩师黄顺源讲述的“八三工程”的故事。这条早已封闭的隧道,是沈阳地面上能够找到的为数不多的遗迹之一。49年过去,它依旧向人们讲述着新中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道建设的日日夜夜。
>>返回频道首页
相关报道
返回本网站首页牛棚点将“八三工程”在沈阳启动
到1975年9月这5年间,又相继铺设了大庆至铁岭复线和抚顺至鞍山、铁岭至秦皇岛、铁岭至大连、丹东至朝鲜的管道,以及盘锦至锦西的盘锦线、石油二厂至辽宁发电厂管道。共铺设输油管道8条,共计2471公里,东北输油管网基本形成。
“那时我正在农场,接到任务第一反应就是:祖国需要我!”时隔多年,黄顺源想起当年的情景依旧很激动。黄顺源1938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大学毕业之后在沈阳从事管道设计工作。接到征召,黄顺源投入了“八三工程”大庆至抚顺的“庆抚线”管道设计工作,这也是“八三工程”的起步管线。
“八三隧道”内部(图片由郜高瑞提供)
现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从事设计工作的郜高瑞,是黄顺源的学生,他经常听黄老师讲起“八三工程”的事,他觉得:“那个年代的人,都有很强烈的信念,想办成的事,不管多难都得办成!”
当时正处动荡时期,许多技术人才被迫离开工作岗位,为了解决“八三工程”急需的技术人才问题,领导小组负责人亲自到“牛棚”和劳改农场,选调有关技术专家参加“八三工程”,“牛棚点将”传为佳话。195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行业最高学府北京石油学院的黄顺源,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入“八三工程”的。
黄顺源回忆说:“当时我在‘八三工程’指挥部下面的设计所搞设计,我们在皇姑区碧塘公园附近的一栋办公楼里办公,所有人都放弃休息,昼夜不停地赶制图纸。”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寇俊松
(责任编辑:李京)
拨开浑河南岸杨官村那片纷杂的木栅栏,尘封的浑河隧道南口进入视线。这条隧道又叫做“八三隧道”,因1970年开始建设的东北输油管道“八三工程”得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庆原油外运依靠火车,由于是单线,运力受到制约,每天只能运出3至5列车原油,大约8000吨左右。不仅贮油罐爆满,而且造成几百口油井无法正常生产。因此,大庆油田被迫实行“以运定产”的方针,严重地限制和影响了大庆油田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在大连压港等候装油的中外油轮却日益增多,在抚顺有3个大型的炼油厂因缺油炼制而陷入停工状态。全国各地许多厂矿单位,因为缺少燃料油造成机器不能正常运转。告急的电话和电报纷纷传向北京的燃料化工部、铁道部、交通部、电力部和机械工业部等。
手机版Android版东北新闻网1971年10月31日,“八三工程”首期大庆至抚顺段贯通,提前2个月投产,大庆原油通过输油管道顺利到达抚顺前甸,“八三工程”进入二期工程建设阶段。
“八三”管道工程会战打响,全国各地抽调的精兵强将从四面八方汇集。管道沿线的群众都把参加“八三工程”的建设视为光荣的义务,迅速组织起浩浩荡荡的20万大军。徐毅就是这大军中的一员。
全民上阵 20万大军掀起大会战
为此,周恩来总理多次召集会议,决定建设国内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道——大庆至抚顺输油管道。1970年8月3日,东北输油管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沈阳军区招待所三楼会议室召开,全国瞩目的“八三”管道工程就此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