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页游sf大全 >

河北石家庄:多措并举助推文化惠民工程

  除了本地艺术院团的演出,石家庄市宣传文化部门还积极邀请国内外多种类、高品质的文艺演出登上石家庄舞台,推出了“引进高雅艺术演出”“一月一名剧”等文化品牌,让市民真正享受了文艺大餐。“这些年,全国的梅花奖获得者大部分都来过了,尚长荣、李胜素、于魁智这些名角还不止一次来演出。”戏迷纷纷感叹,在家门口看经典大戏、名角,戏迷现在很有耳福。

  70载岁月变迁,70年华彩绽放。70年来,石家庄市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繁荣活跃;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文化自信日益坚定;石家庄市民的文化生活由最初的单一乏味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是近年来,石家庄市不断出台文化惠民、利民措施,崭新的文化设施、文化场馆拔地而起,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幸福感。疏通文化民生的脉络,文化艺术的春风,不再踟蹰于阳春白雪的高雅场所,而是吹进了更多寻常百姓家,变成了民生福祉。

  正值暑假,石家庄市图书馆再度迎来年度客流高峰期。走进馆内可以看到,各阅览室都坐满读者。周末“石图讲堂”时间,赶来听讲座的人稍晚几分钟,连门都挤不进去,只能闻声兴叹,悻悻离去。

  石家庄大剧院的建成,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为石家庄市的各艺术院团、文艺团体提供了一个对外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各院团的新剧创排、首演,洪顺曲艺社、精英娱乐等艺术团体的公开展示等也在此处进行。

  气势恢弘

  精彩演出扮靓百姓文化生活

  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不仅是城市的精神地标,更是文化惠民、利民、便民的有力保障。

  剧院里丝竹齐鸣,票友、戏迷常聚一堂;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成为市民心灵的驿站;乡间地头的慰问演出如火如荼……我们切身感受到文化氛围浓了,幸福指数高了,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更加地坚定。人们充分享受到了文化生活的便捷和美好,处处沉浸在健康的文化氛围和艺术熏陶之中。

  石家庄的文化地标建筑——石家庄大剧院。叶琳 摄

  逢戏必看的老戏迷陈庆华,现场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前看戏,最便宜的也得30元一张。现在每张文惠卡内存500元,其中400元由政府补贴,也就是说我只掏了100元。以青春版《牡丹亭》的80元票价来算,打完8折是64元,而我实际支付了不到13元。这么精彩的演出,如此大的折扣,你说值不值?”他还笑盈盈地表示,这两年演出多了,接触名家的机会也多了,个人的欣赏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仲夏夜,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城市的公园、农村广场音乐声起,迎着拂面的阵阵凉风,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纳凉休闲。跟着音乐舞一支《咖喱咖喱》,伴着二胡哼上一曲《歌唱祖国》,“唱唱歌,跳跳舞,活动活动,晚上睡觉也舒坦。”石家庄市民胡大姐说。

  65岁的孙鹤翔还清楚地记得,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庄稼地,“眼看着石家庄大剧院的楼盖起来,演出多起来。现在这里热闹多了,有文化交流中心的感觉。”他感叹道。

  周末看展,在文物线条里触摸历史,在时空穿越中与古人对话,早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选择。但在石家庄市博物馆的展厅里,石家庄市民高宏文却一边参观一边摇头感慨。“施工围墙把大门堵得太严实,都看不见门。小时候觉得市博物馆挺大,现在感觉展厅小了……”

  据了解,多年来,石家庄市各艺术院团一直坚持下基层演出,每年从正月开始,一直持续至6月初,一般演出在800场以上。2019年上半年,送戏下基层演出场次再创新高,达890场,超额完成全年800场演出任务,很好地满足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书写公共文化设施大手笔

  石家庄美术馆十年来,举办了400余场展览,“对画大师——近现代艺术大师展”“徐悲鸿与他的时代”等重磅展览,引得全城轰动,成为文化焦点。

  “终于办上了,今年看戏不发愁了。”她笑着说,“都说文惠卡看戏便宜,去年知道晚了,没办上,特别懊恼。今年说什么也不能错过。”

  “文惠卡”的到来,解决了买票贵、找票烦的问题。叶琳 摄

  石家庄市的文化品牌“彩色周末文化工程”至今已举办二十六年。叶琳 摄

  “还记得《猫》来演出时,现场好多人画‘猫脸’,气氛特好。真没想到家门口也可以欣赏世界顶级演出。”从石家庄市民苏青的感叹中,我们看到石家庄大剧院演出市场的活跃态势和热闹场景。因为演出质量高,引进剧目多,大剧院逐渐吸引了大批省内外观众群体,河北省会石家庄的文化辐射作用日渐显现。

  看到这一场景,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十分感慨,以前剧场有好的演出,亲戚朋友都会找他们要门票。很多时候,实在推脱不了,还得自掏腰包。“市民都有文化追求,但还没有形成文化消费习惯。”“文惠卡”的到来,解决了买票贵、找票烦的问题。

  为丰富城乡百姓节庆文化生活,石家庄市还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公益文化品牌活动,如每年二月二举办的“鼓王争霸赛”;正月初五市内各区举办的“庆新春·欢乐大广场”;元宵节前后的“盛世欢歌”文化游园;清明节的“清明诗会”,还有“劳动者之歌”“慰问农民工文艺演出”等等,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节日生活,让大家“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县县有品牌,村街有特色”,日子过得无比充实。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改善“文化民生”是一堂必修课,也是一种不可懈怠的目标追求。

  政策利民

  没有歌声便没了生活,犹如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一样。”陈庆华意味深长地说,“别小看这一场场演出,搞多了,搞活了,大家文化生活丰富了,这人心慢慢就齐了,幸福指数也就高了。”

  惠民工程

  自开幕演出始,大型传奇历史话剧《武则天》,世界著名音乐剧《猫》,还有享誉海内外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等口碑佳作纷纷来石,迄今,石家庄大剧院共演出600多场,平均一两天就有一场演出。

  刘莉沙介绍,每年春节刚过,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石家庄市直各艺术院团的演员就早已带上行囊,踏上送戏下基层的征程。下乡演出条件不比剧场,大风天,北风呼呼地吹,一张嘴满口沙;大雪天,雪花扑簌簌地下,大家手脚都冻得裂开了口子。乡亲们心疼大家,嘘寒问暖。演员们也都精神振奋,干劲儿十足。

  据了解,发行文化惠民卡三年来,河北省石家庄市共投入3750万元,发行总量达到了7万张。这张小小的卡片,就像一把撬动市场的杠杆,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带动了市民看演出的积极性,拉动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更推动了院团工作、机制、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形成了良性循环。

  为实现“为群众搭舞台 让百姓唱主角”的格局,石家庄市还建起了48个基层培训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光最近三年里,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就对各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管理人员和文艺骨干开展培训,平均每年专业技术人员累计授课达4700多课时,直接培训人数达4.8万人(次)以上,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文化服务队伍,还为边远农村建立起一支支“不走的文艺队伍”,如今城乡沃野田畴,处处歌声不断、笑声不绝……(范文龙 魏宪亮 张明星 王庆芳 张晓娟 )

  这座引得大家瞩目的文化地标建筑——石家庄大剧院,总投资4.3亿元人民币,是石家庄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个剧院。

  “等正定新区的新馆建成,规模要比这里大十倍,无论从功能上,还是设施上,都十分现代化。”石家庄市博物馆馆长刘茂利提及新馆,总是这样介绍,“新馆建成后,现有文物会得到更妥善保管,展厅大了,市民也可以看到更多馆藏精品。”目前石家庄市规划中的市博新馆占地约101亩地,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计划投资6.49亿元。该项目已完成相关手续审批,有望年底开工建设。

  近年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设施建设,相继出台了《省会都市区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关于加强省会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省会文化建设的意见》等,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除了石家庄大剧院,石家庄美术馆、丝弦剧院等项目相继完工并投用,石家庄市图书馆两次升级改造,大大提升了石家庄市文化惠民供给,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丝弦剧团的演员动情回忆,今年正月初五,剧团在柳辛庄、康庄两个台口演出时,临到饭点,老乡还端来饺子,邀请他们一起过年。乡亲们说,“听着原汁原味的家乡戏,心里高兴。演员们这么冷的天给我们唱戏,大家心里暖融融的,送点热汤热饭是个心意。”

  石家庄市的文化品牌“彩色周末文化工程”至今已举办二十六年,在城乡早已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每年从5月前后起,全市有近千场演出,在城市的公园、建筑工地,农村的小广场、田间地头陆续上演。这样的热闹景象,会一直持续5个多月,至国庆前后形成高潮。

  观众多了,演出多了,石家庄市直各艺术院团创排新剧目,复排经典剧目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以往石家庄市各院团大概常演剧目有十三四台,现在基本上常演的剧目达三十多台,明年还将有望突破四十个。”杜学瑜介绍,“剧目多,实力强,更受百姓欢迎。原来,咱们市歌舞团没有代表剧目,但今年他们不仅排出了儿童剧《蔬菜总动员》《白雪公主》,还连演9场,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石家庄丝弦剧院,是戏剧演出的专业剧场,自2017年建成启用以来,连续举办“丝弦经典剧目演出季”暨丝弦剧种“东西南北中”五路流派交流展演活动,促进了历史上五路丝弦流派的首次“团圆”,对于剧种的传承、发展意义深远。

  同样位于正定新区,一座看上去有点像赵州桥“拱”形的新建筑——石家庄市图书馆新馆,也牵动着市民的心。据了解,在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石家庄市图书阅读率以73.3%位居全国第二。近年来,市图书馆两次进行升级改造,尽管场馆修缮一新,但拘于馆舍条件等因素影响,仍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