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页游sf大全 >

立足“科学+城”, 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如此多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未来科学城集聚,如何更好的发挥这些资源要素的作用?那就是“开放共享、协同创新”。

吴小利介绍,为进一步推动协同创新,未来科学城积极引导央企实验室对外开放,资源共享。未来科学城目前入驻央企拥有各类实验设备(系统)400余台(套),依托昌平区的“人人实验”平台、北京科技大学的国家材料安全服役设施大科学装置、以及未来科学城自己的实验室开放共享信息平台,推动包括央企研究所在内的实验室、实验设备扩大开放规模,目前已引导对外开放180余台(套),预计到今年年底能够实现约300台(套)实验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

201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三城一区”规划编制,进一步明确了“三城一区”各自的功能定位,未来科学城定位于打造全球领先技术创新高地。按照这一定位,昌平区会同北京市科委,编制完成了未来科学城规划(2017年—2035年)。2018年12月,北京市委常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明确了在昌平南部平原地区构建“两区一心”的空间格局,通过全域化、全要素发展支撑未来科学城建设。

“未来科学城的目标定位是对标德国、美国休斯敦、荷兰埃因霍温等国际知名的技术创新中心。规划进一步细化了到2035年各阶段发展目标,并展望了2050年的远期目标。”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吴小利介绍,其中,到2020年,将初步形成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活力初显的局面,初步建成绿色宜业、功能完善的城市载体;到2025年,建成具有活力的创新之城;到2035年,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到2050年,建成创新引领、绿色生态、智慧人文的科学魅力之城。

创新人才集聚科技资源富集

在未来科学城西区,除了生命科学园和沙河高教园两个重点组团外,工程技术创新园还集聚了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中央企业的二级总部,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服务安全科学中心;科技服务产业园引入了小米、好未来、京东等一批高端创新项目,以及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平台。整个未来科学城科教资源丰富,产学研等要素相对齐全,为推动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放的目的是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更是促进不同类型创新主体之间能够围绕共同或相似的研究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最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生态的搭建。”吴小利说,按照“打开院墙搞科研、资源共享做实验”的总体思路,未来科学城还积极搭建了各类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平台,目前已经建立了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海洋能源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直流输电协同创新研究中心6个协同创新平台。

发挥主体功能打造重点区域

未来科学城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央地协同创新,引导央企研究院、民营企业、市属国企参与开展从氢能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发动机到氢能源客车等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布局,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协同创新、联合攻关。

昌平区委书记于长辉表示,昌平聚焦搞活未来科学城,突出“科学+城”的理念,坚持科教融合、产城融合,引入多元主体,加强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生态,打造以“能源谷”“生命谷”为代表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努力成为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近期,我们实地探访启动建设10周年的北京未来科学城,探寻未来科学城是怎样依托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立足“科学+城”,发挥人才集聚和创新驱动作用,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北京市高质量发展发挥作用、贡献力量的。

聚焦于高精尖协同创新发展

在未来科学城东区,引入了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中航爱创客、新石器等各类创新主体,初步形成了跨国界、跨学科、跨业态的协同创新格局,在核能、氢能等重点领域打造了多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在能源互联网、第四代核电、可再生能源、软件与信息安全、民机预研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国际或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在先进能源以及与能源密切相关的装备、材料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目前,整个未来科学城区域内已累计聚集科研人才1万名、高层次人才超过了4000人,这些高水平人才带领团队在生命健康、医疗器械,以及低碳环保、清洁能源、智能电网、核能核电、大飞机、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研发创新成果。

今年恰逢未来科学城奠基启动建设10周年,10年的时间里,未来科学城的名字由“科技”改成“科学”,占地面积由最初的10平方公里扩大到如今的170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也由中央企业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转变为集聚一流企业、一流研发机构、一流人才,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