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昆明人的家居陈设。记者 赵伟 摄
1998年,随着福利分房时代的结束,昆明的商品房时代揭幕,从此开始了昆明城市建设和住宅人居建设狂飙突进的20年。如今在西园路上的船房小区,就是昆明最早的商品房小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昆明人一直为了心中那个美好安居梦想而努力奋斗。
而在与王茜相同年龄段时,她的妈妈根本不敢想象居住环境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我1984年参加工作,单位分了一间宿舍,在一栋红色砖房里,大概15平方米,每月需向单位交一点租金。”王茜的妈妈说,“1993年,我结婚后搬进单位分的福利房,那是我第一次住进楼房,两个房间有40多平方米。”
随着昆明城市规划建设从“翠湖时代”过渡到“滇池时代”,呈贡区、沿滇池区域、巫家坝CBD成为开发的最热区域。从此开始,万科、碧桂园、融创、恒大等大型品牌开发商陆续进入昆明,先进的规划和设计理念、丰富的配套资源、主题式的居住创意、整体居住氛围和文化的营造、一线品质人性化、智能化的物业服务,将昆明的人居品质带到一个新高度。(记者 李双双)
1979年,昆明城市面貌持续发生变化,以市中心区和近郊8个片区组成的发射性组团城市逐渐形成。这一时期,许多高层建筑在昆明崛起。其中,1985年竣工的昆明市工人文化宫,成为昆明当时的“第一高楼”。
每年夏天,网页游戏私服大全,当翠湖的荷叶冒出尖尖角时,63岁的赵玲都会想到自家的老房子。“我小时候就住在连云巷,走10分钟就到翠湖了,黄金地段,就是住得拥挤!那时候,翠湖边上有很多小洋楼,一栋小洋楼里住着好几家人。每家的厨房就安在过道里,饭点时整个楼里都是不同饭菜的香味;卫生间是公用的,洗澡要到公共澡堂。说起来,那时的生活条件跟现在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1994年,昆明长春路附近的“一颗印”民居。刘建华 摄
尤其是住房条件,从“有住的”到“住得好”,昆明人的家越来越漂亮了。
赵玲的童年,就处于昆明高速城市化的一个阶段。
2016年,“90后”王茜买了房子,跟父母一起搬进位于北市区某小区26层的高层住宅,143平方米的四居室南北通透。小区里配有幼儿园和小学,3公里范围内就有大型超市,走10分钟就能到地铁站。
2010年,昆明市首批城中村改造实施项目之一的盘龙区张官营城中村回迁安置房落成。记者 黄晓松 摄
2019年,市民家中的家居陈设极富现代感。记者 赵伟 摄
房子,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1984年,盘龙江沿线的建筑。杨长福 摄
2013年,昆明开启人居史上建设的新时代。
从传统的木板房、砖瓦房,到西式小楼、筒子楼、单位宿舍楼、商品房小区,再到花园洋房、现代化高层小区、城市综合体……光阴流转70年,昆明人的住房面积、住房条件、住房环境等方面发生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经历了“越住越宽敞、越住越美好、越住越舒心”的幸福变迁。
1949年,随着昆明的解放,昆明城市人居建设进入发展期。但是,那时昆明城市建成区面积仅有7.8平方公里。市区大部分建筑都是土木结构,很少见到3层以上建筑。蓝天白云、粉墙黛瓦,是昆明城最基本的底色。
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昆明拆除了城墙,拓宽了马路,修建了东风路,翠湖宾馆、东风大楼、艺术剧院、昆明百货大楼、昆明邮电大楼、昆明饭店等相继建成。
统计数据显示,从1979年到2017年,昆明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3.46平方米增长到43.7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增长了逾12倍,昆明人的家越来越宽敞了。
2003年,滇池路板块崛起,众多低密度的别墅、花园洋房给昆明人带来了人文、品质生活的概念。2004年起,高层住宅出现在昆明市场。此后,写字楼、商业楼、高层住宅、超高层住宅、公寓等产品不断推出。2008年,昆明启动33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地产市场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
2019年,盘龙江沿线的建筑。记者 周密 摄
2006年,昆明市首个廉租房小区——幸福家园交付使用,让许多住房困难户实现住房梦。 记者 杜文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