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热门BT页游 >

日本人的BT网页游戏私服美德从何而来?

日本有桃太郎童话故事

这正如野岛刚先生文中所说,日本人确实有某种让你感动的瞬间,某种让人发出不愧是日本人的感叹。日本人的彬彬有礼,日本人的优雅有度,日本人的笑颜常开,确实令外国人印象深刻。但如果从根源性来分析的话,这绝不是康德所言的内面的道德律在起作用,而是耻文化植被了日本人很强的进取心,总想把事情做得最好而不被世人嘲笑或想得到世人的评价,这里又滋生出虚荣心。这种进取心和虚荣心在耻的关照下又生出义理与人情:你要在这个家族式社会里不做耻事,不被人羞丑,那就必须按照义理人情——集团内形成的规范来行事来约束自己。这样虚荣,义理、人情又成了日本人国民感情的一部分。我们在谈论日本人美德,谈论日本人日常行为的时候,这个框架是绝对不可缺失的。

而日本另一位学问大家丸山真男则将名誉感分为“外面”和“内面”的二个侧面。对外的场合是对名声,评判在意的立身出世(对世间的)的“个人主义”(可理解为以家为代表的个人,而不是西洋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对内的场合是被自尊心所支撑的独立和自由的“个人主义”。(参见《丸山真男讲义录五》,岩波书店,1998年)。丸山说这就是日本人的“原型”,或叫“古层”也叫“执拗低音”。日本人喜欢读的历史读本《太平记》里说,出生武门之辈是惜名而非惜命。在日本,父母教育小孩不要偷东西不是因为是犯罪行为的本身,而是偷东西会被人看不起。偷东西之耻,就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内在的克制和约束机制。

日本人的美德从何而来?

图书馆的图书被盗和图书破损也激增。据调查,2007年日本全国主要城市的公立图书馆中的570家,去向不明的图书达到了28万4421册。损失金额在4亿1000万日元以上。仅东京都内四个区就有1万册以上的图书被盗。此外将杂志和图书中需要的部分撕下或开天窗的事例就更多了。

日本人的美德从何而来?

叫谁安息呢?不清楚。叫谁不要再犯错误呢?不确定。没有主语的日语构造,就是日本人的一个心情,一个计较于耻辱的心情。正是这个构造和心情,生出了在外界看似是所谓的美德的行为。

日本人的美德从何而来?

但日本人也一直不服气的是只讲他们的公耻——他律,而不讲他们的私耻——自律。只讲在大众广庭之下,日本人知耻羞耻,但在无人之境,日本人就原形毕露。日本人说捡到皮夹上交,就是无人之境的自律的最好检证。但捡到皮夹上交,与其说是道德自觉,还不如说是法律的张力,因为日本法律明文规定捡到东西不上交与偷盗无疑。伦理学里有“慎独”这个概念,说的是人在无人之境能自觉地做有人在的事情。这当然是道德的最高。日本人在无人之境的犯罪,日本人在无人之境的使恶,日本人在无人之境的放纵,足以表明他们还缺乏私耻——自律的自觉,与“慎独”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近日,腾讯·大家刊登野岛刚先生的《日本人的美德不是吹出来的》的文章,又引出了日本人论中的一个有趣的话题:美德不是吹出来的,那是从哪里来的呢?

如在公园和郊外的国道、县道、高速道沿线,将大型资源垃圾、家电垃圾、家具等不法投弃的日本人在激增。2007年东日本,西日本和中部日本的三家高速道路公司的调查表明,在高速道的服务区域(SA)和停车区域(PA)的垃圾处理费用,在2005年是15亿6000万日元。三社的调查还表明,2006年度的740所SA和PA堆积的垃圾总量是25900吨。回收,搬运和处理的费用高达26亿1000万日元。日本在2000年实施家电废旧品回收有料化。一些不想出回收费用的日本人就在高速道上的SA和PA乱扔家电垃圾。

企业作家,道德私塾·心学校校长三浦兴一在2009年出版《失去道德和良心的日本人》(荣光出版社)一书。在书中他说“公德心”一词在日本已经成了“死语”。他在厚达412页的整本书中,用大量可信的材料和数据描述了日本人公德心的缺失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这里限于篇幅只举少数几例。

日本人的日常行为,与其说是美德之举,还不如说是一种来自于外在的无可奈何之举。

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这就联想到罪文化和耻文化的问题。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美国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就在《菊与刀》中给与了峻然有别的二分论。这当然是老话题了。但老话题新论的是:罪文化和耻文化本质的不同在哪里?细加分析的话不难看出,如果是罪的场合,通过自己的忏悔、赎罪等可减轻罪过,还可依据神的旨意有被宽容的可能。但是耻的场合,即便是自己再怎样的告白,再怎样的忏悔也不会减轻或消失。这也就是说罪是自己内部被深深自觉着的,而耻则是被他人所自觉着的。前者可以主观作为,后者主观作为无效。那怎么处理这个耻呢?在日本也有“恥を雪ぐ”(雪耻)的说法。如何雪耻呢?日本人的通常做法是一死了之——自杀。但能不能因雪耻而生出复仇呢?一般不会。因为耻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基于一种外在的强制力的善行。就像真正的罪的文化是一种基于内在的罪的自觉的善行一样。因为是善行,所以因受耻而杀人会耻上加耻。你只有了断自己才能洗耻,才能将耻返回于给与你的人,让他也负有耻辱感而不得安宁。这就如日本哲学家中村雄二郎所说,这种“厌脏知耻”的高度美学意识与“避恶省罪”的伦理观念非常接近(参见《日本文化的罪与罚》新潮社,1993年)。所以耻文化有时也是日本人的一个道德装置,一个尽可能的使自己的行为不出大格的道德装置。

请安息吧

在印欧语系第一人称只有一个叫法。如英语里的“I”,法语里的“Je”,荷兰语里的“IK”,德语里的“Ich”等。表明对绝对自我的坚信。而日本语中的第一人称则很多。如“私”(わたし)、“私”(わたくし)、“僕”、“俺”等。问题是尽管有多个第一人称,但在日本语表述中则往往省略第一人称。如川端康成的名著《雪国》的开首句,日本人都会吟诵:“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翻译成中文是:“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这里,谁穿越了长长的隧道去雪国?不知道。第一人称被省略了。

【六】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