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社会客体成为政治象征或政治符号必须获得当时统治者的承认,才能为民间继续流传下去,并作为民间信仰的一个具体类型持续至百世或千年。关公政治符号化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它获得了官方统治者的认同,获得了封建官僚统治者的正式封谥。象征是人类随意赋予事物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或事件,象征的意义完全是由它的使用者来指定的。关羽形象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盛 行更主要的就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提倡。在这种家国同构的官僚体制下,他们不会放过任何可以教化民众的政治统治策略。他们看重的是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他是一个忠孝仁义、符合儒家治国思想之人。
社会权威与教化分析
关羽"武圣"地位成因具体类型分析
田福生的《关羽传》可以说是对关羽历史资料研究较为充实和真实的著作,该书运用大量的历史史实,多年资料的搜求和寻访,对关羽本来面貌的还原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也为后人了解历史上的关羽提供了丰富的史实资料。并且认为关羽的忠义仁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财富,对后人社会公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文学作品、学术论著的推动
依费孝通先生观点,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熟人社会,儒家宗法礼治思想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权威主流,而实质而言,国家权力金字塔,即官僚行政体系之最基层大多仅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位置,以明清为例,乡村之民间群体的实际控制权在当地之氏族长老、名门望绅手中。他们实际上发挥着民间大众代言人和保护者的作用,和政治权力阶层不断地进行着政治博弈,希图实现自身一方效益的最大化。在政局稳定时期,权力阶层与之积极地合作,借助他们发挥社会管理、政令治理的职能,社会由此而能够得以正常的运行。但当处于社会动荡和政局飘摇之际,bt网页游戏,长老豪绅们被迫将自己从民众群体中剥离出来,首先保障自身阶层不会在这场政局变动中丢掉性命,以及家族的利益与荣耀。通常而言,彼时他们所发挥的实际社会功能几乎都被消磨。在各类民间社会人心思变群龙无首的情况下,由这些士绅实行的常规教化被推迟中止,甚至于被弃用。那么权力阶层在控制基层民众时则将出现“真空”,这对于一个激荡的时局下的政权来说是致命的,此时就迫切需要出现一个永远也不会背离民间大众、且被民间群体视为英雄代表的权威性人物做为连接桥段出现。关羽政治角色建构的政治价值也就应运而生,从明清时期的各地关帝庙的建成时间、立关帝像的数量等数据可以看出,时局越动荡,社会矛盾越是尖锐,关羽“武圣”的形象越是突出,越是为人传颂。
对于关羽崇拜现象的研究,学术界也著作颇丰,主要有蔡东洲、文廷海的《关 羽崇拜研究》,全书主要从宏观的历史高度来研究关羽的崇拜现象,沿着历史的脉络讲 述关羽崇拜的形成、发展和顶峰。赵波等人的《关公文化大透视》则更多的注重理论的研究,对业己存在关公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看法。
佘正松、蔡东洲的《宋元文学艺术与关羽信仰的形成》讲述了三国影戏、三国平话、三国杂剧和三国小说这些文学艺术形式对关羽政治角色的塑造所起的作用,进而 说明关羽政治信仰形成过程中这些文学艺术形式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关羽“武圣”这一形象塑造的集大成者——《三国演义》。明罗贯中将历史与神话传说相 结合,运用自己独特的写法和表现力将关羽忠义仁勇的性格发挥到极致。学界也有许多研究关羽形象塑造与《三国演义》之渐渐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的文章,诸如马宝 记《“壮缪”与“义绝”—一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关羽形象演变的实质及其文化内涵》等。《三国演义》对关羽形象的艺术塑造和加工,更好的说明的关羽 政治角色地位的不断提升,《三国演义》等艺术文学作品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