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一片欢腾。
公园之省的靓丽名片
围绕“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定位,居于差异化、民族性特点,构建全域旅游格局,以“全国一流、世界知名”为目标,还原明朝时期土司建筑结构和风格样式,致力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商旅文化景点。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由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组成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世界遗产增至48处,位居世界第二。
作为“历史遗产”,海龙屯遗址具有区域政治中心地位,又与宋末元初的宋蒙战争、明代中后期的抗倭战争、平播之役、改土归流等重大历史事件有着直接关联,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间接体现。
重见天日到世界遗产
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喜讯: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国一致同意将“中国土司遗址”列为世界遗产。
海龙屯管理局与国内多家专业机构交流合作,邀众多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先后出版《播州民族文化研究》《海龙屯与播州土司综合研究》《古今海龙屯》等系列丛书;拍摄《铁血兴亡录——播州杨氏土司的兴衰史》《海龙屯传奇》等影视剧;电影《海龙屯》获第三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今年9月,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签订文化旅游整合传播合作协议,2018年将陆续推出海龙屯系列出版物和新媒体文创产品。
后申遗时代,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个宝贝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深入挖掘遗产历史文化与普世价值,形成普世共识,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永恒的课题。
为了兑现承诺,2014年12月31日,成立了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专门负责海龙屯保护管理工作;建立了海龙屯保护管理联席会议机制和专家参与机制,与专业机构和院校合作,变态网页游戏私服,积极开展文物保护、价值研究等工作;以“一个核心、一个土司庄园、一个土司文化博物馆、一本书、一部《古今海龙屯》电视剧、一部《古今海龙屯》电影”为核,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艺术水准的“六个一”文化产品。
遵义跻身全国第11个“双遗产城市”。
申遗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时针拨回到700多年前的南宋,播州世袭土司杨文为抵御蒙古大军,修建了雄伟壮丽的海龙屯。
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把握历史信息传递的真实性、文物本体原真性和文物不可再生性,在保证整个海龙屯空间序列完整的基础上,对亟需加紧保护修缮的文物本体进行加固修缮。汇川区先后投入3亿余元,采取“卸荷归安”、支架托顶等方式,完成了铜柱关、海潮寺及城墙等保护修缮;采取现状保护,对城台、墙面表面及周边环境进行清理,以确保遗址总体布局和历史环境的完整性;在遗产区、缓冲区实施移民搬迁、民居修缮改造共29个项目;投入近800万元完成了海龙屯土司遗址监测体系的初步建设,搭建起了动态监测平台和静态监测系统。国内首次运用测量机器人对文物本体进行监测,开行业之先河。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和国家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的无缝对接,监测信息共享,便于有效管理和科学决策。防雷预警系统成功运行,首次实现了国内工程和文物防雷工程“双突破”。
作为“文化遗产”,海龙屯还给人们带来无与伦比的美感,留下绚丽的废墟之美。
“海龙屯土司遗址是中国48个世界文化遗产中从申请到通过审议耗时最短的一个。可以说这次申遗的‘贵州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代表着中国申遗的国家速度。”
2015年7月4日,德国波恩。
龙岩山巅上的海龙屯,是西南播州土司制度文明的历史见证。经历了700多年的风雨苍黄,在绝对保护、相对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下,海龙屯从一片残垣断壁中焕发生机,日渐成为遵义乃至贵州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
2012年,海龙屯考古因“以考古探寻中国土司制度意义重大”,全票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作为“建筑遗产”,海龙屯遗址是西南地区古代山地建筑的典范。建筑者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防御体系、外围环境和景观格局相得益彰。时至今日,依然是世界上最为精美、最为完整的军事城堡之一。
然而这些历经一代代人传下来的神奇故事,《明史》中曾10余次提到的著名城堡,对于世人来说,就像谜一样的存在。
海龙屯,成为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海龙屯“能为现存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一种建筑、建筑整体、技术整体及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无线网络免费覆盖、景区音景系统建设、微信公众号、景区智慧导览手机应用建成开通。沿着石阶,每个关口都可用手机扫二维码,收听详细的讲解。也可以通过微官网、PC官网、微信公众号、景区智慧导览APP满足购票、到达、游览等各个环节的需求。在景区内的5个多媒体展示厅,通过3D影像、文字以及精美的图片,可以了解到土司制度的形成,触摸到城堡的建造,再现考古学家的艰辛与忘我工作场景。每一处关隘,采石、号角、呐喊以及厮杀、大炮的轰鸣声等300多种声音组合而成的音景,将现代游客带回久远的历史场景中。
作为“制度遗产”,遗址及杨氏墓群,见证了古代中国对西南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意义。
2017年,海龙屯自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大大超出景区旅游运营公司估算的游客量。
上世纪70年代末,经过文物工作者的不懈探索,海龙屯被重新发现。198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秋,海龙屯进行了首次考古试掘工作,清理出“三十六步”和“登屯古道”等遗迹。2001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深藏大山400多年后,海龙屯又一次站在了历史舞台之上。
基于土司遗址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审查确定土司遗址为中国2015年向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申报项目。
如果说申遗,让世界认识了海龙屯。那申遗成功后的保护和开发,让海龙屯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海龙屯也将迎来重新认识和定位。
400多年前,第三十世土司杨应龙大规模重修了海龙屯。不久,杨应龙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战役中兵败身死,杨氏725年的播州统治宣告结束。海龙屯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散落在当地人零碎的记忆里。
龙岩山巅的军事古堡
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已然消逝,此后的300多年里,这座改变了遵义、改变了贵州、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城堡一直沉寂在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