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04年,宋徽宗以自己的年号为封号,以道教的真君作为神职,敕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吴健华说,bt网页游戏,从此,关羽“迈出”了走上圣坛的关键一步。
这一时期,民间各地修关公庙、祭祀关公也成为习俗。宋元时期,三国故事已经开始流行,每年五月十三诞祭、九月十三秋祭定期举行,且规模盛大。
宋元时期,由于关公信仰影响日广,杂剧中出现了许多关公戏,如《关张双赴西蜀梦》、《关云长古城聚义》等,通俗易懂,盛于民间。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中,涉及关羽的就有二十多回,其中有十四回不惜浓墨重彩,极力美化关羽。
《三国志》注《蜀纪》、《魏氏春秋》中,曾撰写了关羽与曹操争秦宜禄前妻的故事。这件事实在是有损关老爷的光辉形象。到了元代杂剧《关公与貂蝉》里,这个故事的女主角换成了貂蝉,情节也不再是关羽垂涎女色,而是貂蝉爱慕关羽,身负兴复汉室大业重任的关羽却不为所动,如此“改造”,更加符合市井百姓的口味。
1909年,在内蒙古额济那旗宋代佛塔中出土了一张关羽的画像,这里关老爷手持的就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青龙偃月刀。而根据《武经总要》记载,青龙偃月刀原称掩月刀,它并不是一种实战兵器,而是宋代仪仗队的礼仪用具。宋代人为何要将关羽的兵器换成偃月刀,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儿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偃月刀不会有哪个将领使用——因为它的造型不适合实战——只是它在关老爷手里,能衬托出他的与众不同。
民间对关羽的诉求和帝国军事失利的无奈一脉相承,面对金兵铁蹄的南下,宋徽宗也急需一位忠勇的军人榜样来激励将士抵抗侵略。在汴京(今开封)沦陷前,宋徽宗连续三次追封关羽,最后一次是在宣和五年(公元1123)追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
“关老爷下凡”之后,盐池又开始出盐了,关老爷的威名不胫而走。
关羽的传说越来越广,关羽的形象也在民间艺人和文人的笔下不断“改造”和“升级”,以满足普通百姓对这位盖世英雄的崇拜。英雄就应该与众不同,就应该卓尔不群,在《三国志》中,关羽的掌中兵器是枪或矛,但既然关羽已经有别于张赵马黄,那关老爷的兵器就不能是枪。
有宋一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尴尬的王朝,它的经济兴盛繁华,但军事能力之差也赫赫有名。面对辽国和金国的入侵,帝国上下急需一位名将作为偶像以激发士气,在这样的背景下,关羽就舍我其谁地登场了。在北宋民间艺人所营造的江湖世界里,关羽是一位壮志未酬的悲情英雄。百姓的悲愤和关羽的悲情碰撞之后,关羽的形象陡然高大起来。北宋蔡涤所著《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民间小孩子非常喜欢看皮影戏,每看到关羽被害时,就会流泪哭泣,请表演者停下。
关公信仰文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关羽的封号经过宋、明、清的步步加封,最后在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最终封为“忠义神勇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佑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从生前最低级别的汉寿亭侯到义勇武安王,关老爷从关张赵马黄的“五虎上将”中单列出来,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所有人物,开始一步步走向圣坛。
或许正因为如此,关羽的老乡、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在他的名作《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为观众活脱脱地刻画了关羽和青龙偃月刀形影不离的经典形象。试想,关羽假如拿着一把长枪,又如何能展现他卓尔不群的风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