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贡献了精彩译本的老一代翻译家项星耀先生。他让本书的思想性与文学性都获得了最佳呈现。另外,要感谢我的同事,也是本书的策划人,马国维老师,给我编辑此书的机会。最后,感谢新京报书评周刊,以独到眼光,选择此书,授予我们这个奖项。
答谢辞
今天,当它再次出版,我们依然致敬它。我们致敬书中展现的斗争精神,致敬书中充溢的自由之光辉,同样,我们致敬作者赫尔岑,致敬他巨大的勇气和绝对的真诚,为我们记录了一段历史,而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即是现实。
赫尔岑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二十几岁时他因呼吁革命而被判流放,后又被迫成为流亡者。然而,,即便远离祖国,他的斗争依然在继续。在流亡期间,他完成自传《往事与随想》,用忠于事实又具有艺术概括力的文字,记录下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展示了一个真正知识分子心灵的成长之路,又把个人放置进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以个人映射历史,让本书成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政治与生活的编年史。这部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巴金便是其中之一,他因对《往事与随想》的热爱,决心翻译此书,以学习,以致敬。
项星耀(1924-1997),江苏苏州人,曾任新闻记者。1949年后,先在苏州文联工作,后至上海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任讲师、教授,讲授外国文学。主要译作有《平凡的北极带》《谢德林寓言选集》《英雄艾文荷》《一位女士的画像》《米德尔马契》《往事与随想》等。
《往事与随想》写了十五年,叙述、批判了错综复杂的历史与思潮,同时充满真挚的感情,尤其对各色人物的描摹刻画妙趣横生。以赛亚·伯林称赞此书是“俄罗斯文学与心理学天才的伟大纪念碑之一,堪与屠格涅夫及托尔斯泰的伟大小说并列。”
赫尔岑出身贵族家庭,但在他十三岁时,便受到十二月党人起义影响,发誓反抗沙皇专制的暴政。可以说,后来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皆源自对此誓言的坚守和履行。亚历山大死后,尼古拉一世继位。这位沙皇可谓书中头号反派人物,他大概也是文学家们最为著名的对头,因为他不仅流放过赫尔岑,后来还流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流放历程远比赫尔岑艰苦,但是赫尔岑对于沙皇的反抗却要比陀氏彻底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赫尔岑始终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反对神权、君权和父权,但他也是一个感性的人,他不是那种将政治理念放置在情感之上的人。他虽然坚决,但一点也不冷酷。所以,他接受了父亲的神像,而这仅是出于亲情。
赫尔岑出生于1812年,拿破仑当时正入侵俄罗斯,《往事与随想》作为一部回忆录,即从这一时期写起。赫尔岑的父亲曾被迫觐见拿破仑,并为他转交沙皇亚历山大一封劝降信。这件事或可为全书定调,家庭逸事与历史事件交融一处,历史人物以格外鲜活的面貌粉墨登场。
发誓反抗沙皇专制的暴政
《往事与随想》是我编辑生涯中编得最厚的一部书。这是一部反对沙皇专制,寻求自由的书,我在四十岁这个年纪,阅读此书,仍感深受教育,甚至可以说,再一次受到了启蒙和激励。以赛亚·伯林曾说,《往事与随想》是俄罗斯文学与心理学天才的伟大纪念碑之一,堪与屠格涅夫及托尔斯泰的伟大小说并列。我想,在今天,我们再版它是很有意义的。
巴金先生曾翻译《往事与随想》,但未能完成,后由臧仲伦先生译完。在这期间,项星耀先生独立完成了本书的另一译本,也就是我们所再版的这个版本。这个译本得到了巴金本人的认可和广泛好评。《往事与随想》是一部不朽的巨著,我们相信,在任何时代,将其重新出版,都将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和文学上的享受。
俄罗斯文学与心理学天才的伟大纪念碑
限于篇幅,他后来的遭遇,在这里只能简短截说:赫尔岑经历了九个月的羁押,然后是流放,这期间出现了全书的另一个主题,也就是爱情主题,他与他的堂妹私奔、结婚。
这个人
1840年他终于回到莫斯科。但仍在严密监视下,不久再次遭到流放,1842年才获准在莫斯科居住。赫尔岑并未放弃斗争,1847年他离开俄罗斯,来到巴黎,见证了1848年革命,经历了许多悲喜剧。再以后,他几经辗转流亡到伦敦,与来自各国的流亡者相聚,创办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向俄罗斯传播进步思想。1870年,他在巴黎去世。
口述/朱岳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进
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