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忠诚守义的思想。儒家文化十分推崇“忠”,“为人谋而不忠乎?”认为“忠”是儒家学说一以贯之之道。孔子还提出“义”,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在关云长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他“千里走单骑”,在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面前毫不动心,毅然选择弃利守义,护送嫂夫人过五关斩六将,也要投奔当时落魄的结义兄长刘备,读来感人至深。关羽也就成了“忠义”的象征。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已经深深地留下了我们民族的烙印,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
当代学者沈伯俊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仅全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形式规范,还花费40年的光阴潜心研究,校正了毛本《三国》包括人物、地理、官职、历法等900余处“技术性错误”,评点文字达20余万字,应该说“沈本”《三国》对毛本的修缮,使之更精准完备,具有参阅性与可研性。
评点《三国演义》在诸多的版本中尤以毛本《三国》为优,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达到了较高的研究水准,这是大家公认的。
此外,《三国》作为一部古典小说,不可能像对待真实历史那样去评点,小说毕竟是根据历史演义和虚构出来的,而应更多地从文学审美的层面来看待是如何塑造人物典型性格的。在对这些人物评判的选择上,历来有“尊刘贬曹”的倾向,而沈伯俊能从当代视角评点《三国》,对这种看法给予了矫正,并用大量事实论证了罗贯中描写曹操的真实意图。在创作方法上,沈伯俊论断《三国》是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情调、传奇色彩的结合。
比如爱国统一的思想。以魏、蜀、吴“三国”之间展开的群雄争霸,最终目的是实现江山的统一,都想结束这种四分五裂的局面。而广大人民也强烈渴望国家统一,及早摆脱战乱之苦,向往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小说本质上关注的是民众的疾苦,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和呼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总之,沈本《三国》能尊重历史,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盲目评点,又不夸大事实,用当代视角去看待,辩证地去研究,既高度评价其艺术成就,又指出存在的不足,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好读本。(林振宇)
(责编: 常邦丽)
小说通过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忠义”,不仅是做人的行为准则,还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当然,封建时代的“忠义”观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难免会夹杂着落后的成分。而从当代视角去评点《三国》,就要澄清这些问题,去伪存真,留下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粹。
沈伯俊评点的《三国》体现了当代意识。他从当代视角研究《三国》,深挖这部经典的思想内涵,超变态网页游戏大全,反对那种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的流行观点。他从“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对封建政治人物的评判选择”“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华智慧的多彩展现”“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等5个方面,论述归纳并提炼出《三国》的思想精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深入挖掘、阐释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