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届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倾力加盟这个故事,再次贡献教科书级别表演。
生而为人,总有不同。如果今天我们不为这份不同发生,那么今后,也不会有他人为我们的不同发声。这条道路,所有人都应该坚持。
这事有点难形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最令点点印象深刻的镜头,发生在杰瑞德站在厕所窗户旁往外看的时候:第一次产生逃走的念头,第一次尝试反抗这些非人的待遇。
故事切入点很特殊,从LGBT群体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出发,依次呈现外界、亲人、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偏见和冷漠,非常现实。
今天,点点要和大家聊一部和LGBT群体有关的影片,名字叫《被抹去的男孩》。
故事发生阿肯色的保守小镇,青年杰瑞德突然发现:自己不喜欢漂亮的女生,反倒是对男孩的身体异常感兴趣。
《被抹去的男孩》节奏非常快,戏剧冲突极速爆发,留下不少观众。
LGBT群体的生活十分困难,因为取向和大部分人群不同,大众经常朝他们投去异样的阳光。科研成果表示:性取向分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有孩子们在同性矫正中心经历的非人对待和重获自由后小心翼翼的残酷对比,也有沉重的自杀镜头。
情难自禁,他和自己最好的同性朋友有了进一步关系。
这是同性恋矫正中心中最常见的四种形式。导演拍摄大量群像镜头,记录孩子们所遭受的非人对待。
这不是他们应该承受的状态。性取向应该是自由的,爱喜欢谁,就喜欢谁。性别从来不是决定爱情的必然元素。如果爱情非要有一个必然元素,也应该是拥有共鸣的灵魂。
——开篇不过5分钟,杰瑞德就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发现自己喜欢男孩、尝试和父母沟通自己喜欢男孩这件事情、被父母强制性送往同性恋矫正中心。
《被抹去的男孩》采用插叙手法,参杂以大篇幅碎片化回忆镜头。
导演之所以拍摄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大家:LGBT群体受到伤害是必然,现实使然,这一群体应该更勇敢、更坚韧的生活。
最好看的地方,是各个主要人物的心路变化历程。情感渲染比较浓厚,相比之下,忽略了戏剧情节的表达,故事整体稍显平淡。
男主角卢卡斯·赫其斯凭借《海边的曼彻斯特》拿下奥斯卡最佳男配,那一年,他刚刚20岁。
不少观众表示:这一刻,是故事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长久阴霾后,终于迎来属于希望的阳光。
对于同性群体而言,这件事情在正常不过。毕竟,谁都渴望拥有自己喜欢的人。但对于杰瑞德而言,这是人生突如其来的越轨。
侮辱、体罚、歧视、麻木。
为什么总是有人捂住眼睛和耳朵,假装不知道这些?
影片中,性取向为同性的男孩杰瑞德百般无奈,被亲人和社会所伤害。由此引出“LGBT群体究竟该如何生存?"的问题。
不可以和任何人亲密接触(只能握手),不能在日记里记录心情,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在大众面前忏悔,超变态网页游戏,讽刺自己过去所进行过的同性亲密行为。
被囚禁的人群,应该是犯下错误的人群。LGBT群体什么错都没有,却要被矫正,要费尽心思逃离。
除此之外,《被抹去的男孩》还有更多意味深长的设定:矫正中心的老师也是同性恋,影片中LGBT群体终于勇敢反抗,杰瑞德努力改变,努力拥抱真正的自我。
——从小到大,他都是生活在一个保守的家庭,接受“异性恋”才是正道的家庭教育。所以,在事情发生后第二天,杰瑞德想也没想,就选择了逃避…
与此同时,这个镜头也非常讽刺。
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矫正中心,强制性规范孩子们的性别认知,男孩和女孩们遭受各式各样的非人对待。
以及,社会应该自省。黑人平权、女性地位、LGBT群体。本质而言,这三者是同一件事情,没有任何区别。
本片的演技阵容非常强大。
但总有人捂住耳朵和眼睛,把小众性取向当作异类,忽视LGBT这个艰难的群体,剥夺他们应有的生活权利。
一开始,他们还会尝试着反抗。但慢慢的,所有人都学会了伪装,用过来人的心态告诉新人:你需要把自己伪装成“讨厌同性恋”的样子,这样的话,你就能迅速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