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冲破传统思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评价标准倒置。“如果上级评价,从上到下,反应速度较慢。如果让青年来评,反应速度就会很快。”
2003年7月,在参加团中央团十五大报告起草工作之后,吴庆开始登上中央团校的培训讲台。《新时代团干部的36堂必修课》一书,集中了这些年来,特别是2015年共青团改革以来,吴庆为团干部讲授的主要课程的讲稿。
《新时代团干部的36堂必修课》一书包含有七级团课,共36讲。第一级:党旗所指 团旗所向;第二级:学习团史遵守团章;第三级:改革从严 重塑形象;第四级:培养团干 助力成长;第五级;主责紧守 主业做强;第六级:联系青年彰显力量;第七级:放眼世界 理论担当。七级内容构成了吴庆教授对共青团工作的立体思考。
为此,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了吴庆教授。
正如吴庆常对团干部说的那样,他真切地希望团干部都能在自我进步的过程中也传递好党的声音。
吴庆举例说,以前共青团组织主要建在单位,但是随着青年流动性的增强,很多青年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因此,“适应市场经济中普遍出现的‘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团组织要完成从适应计划经济的传统单位组织结构朝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的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化。”
“我研究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历程,发现每次团代会报告里面都有一些一直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团干部接近青年的问题、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问题、思想引导的有效性问题、服务青年的力度问题等。”
经过十几年的讲课实践与理论研究,吴庆发现:当前确实存在很多制约共青团发展的思维定式。
在一次中央团校举办的全国团县委书记培训班头脑风暴讨论课上,吴庆教授组织团干部投票“你认为现在团组织最缺的到底是什么”。
中央团校教授吴庆在办公室。杨宝光/摄
不能冲破思维定式还源于团组织自身。“做官的原始欲望使得一些干部害怕担责、缺乏担当,生怕丢了位置。”于是缺失了“开风气之先”的青年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