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五大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
五是完善支撑体系,完善增材制造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健全增材制造标准体系,加快检测与认证机构培育,加快人才培养,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三是推进示范应用,以直接制造为主要战略取向,兼顾原型设计和模具开发应用,推动增材制造在重点制造、医疗、文化创意、教育等领域规模化应用,线上线下打通增材制造在社会、企业、家庭中的应用路径。
四是培育龙头企业,支持骨干企业积极整合国内外技术、人才和市场等资源,加强品牌培育;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鼓励特色优势地区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增材制造产业集群,助推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其对现行的社会秩序、公共安全管理等将带来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因增材制造技术而可能引发的知识产权、刑事犯罪、人类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已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行动计划》编制过程中,许多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建议应提高警觉,未雨绸缪,加强增材制造行业安全监管。《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研究建立购买增材制造装备实名登记制度、装备基本信息报备制度和从业认证登记备案制度,依法查处利用增材制造装备非法生产、制造管制器具等违法犯罪活动。(逸秋)
二是提升供给质量,开展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关键材料制备技术及装备的研发,提升材料的品质和性能稳定性;大力提升增材制造装备、核心器件及专用软件的质量、性能和稳定性;提升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和用户对增材制造技术的认可程度。
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新兴制造技术,将对传统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工厂模式、产业链组合产生深刻影响,是制造业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萌发,世界各国纷纷将增材制造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动增材制造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设计理念加速融合。我国也高度重视增材制造产业,将其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重点。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发布的解读文件显示,《行动计划》主要有五大发展目标:一是产业保持高速发展,年均增速在30%以上,2020年增材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二是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突破100种以上满足重点行业需求的工艺装备、核心器件及专用材料;三是行业应用显著深化,开展10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在重点制造(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汽车、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家电、模具、铸造等)、医疗、文化、教育等四大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四是生态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完整的增材制造产业链,计量、标准、检测、认证等在内的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五是全球布局初步实现,培育2~3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2~3个国际知名名牌,一批装备、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据了解,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就曾联合发布《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以下简称《推进计划》),促进了我国增材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批关键技术得到突破,装备性能显著提升,,应用领域日益拓展,生态体系初步形成,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若干产业集聚区。此次《行动计划》在编制过程中,有效衔接《推进计划》,结合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需求,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
一是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运行机制,推进前瞻性、共性技术研究和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早布局新一代增材制造技术研究。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资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知识产权局联合制定了《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速在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