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潜航员的过程中,影响唐嘉陵最深的人,无疑是他的外公。他外公曾考上名牌大学,但由于生活困难,没能去读大学,这是他外公人生中一大憾事。从小受到外公影响的唐嘉陵,知道自己虽然在四川长大,但不能做一只井底之蛙,要勇于去大千世界看一看、闯一闯。正是在外公感召和家庭教育影响下,唐嘉陵走出了四川,来到“冰城”哈尔滨求学,后来又来到青岛工作、定居。
后来在深海作业时,为了精准取样,要把取样的探针,放在一个喷口里,喷口直径可能只有两厘米左右,驾驶员需要通过操作,把探针放进去,让机械手夹持着这个探针,而这个目标一般在目视距离2米之外,BT页游私服,放进去之后要保持探针在取样时,不能有1毫米的移动。为此,潜水器需要保持一个相对静止的姿势,这也就给驾驶它的潜航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海流的影响,唐嘉陵驾驶着潜航器,一直都要进行零点几毫米的微调,以保持潜艇相对静止。在里面作业时,他都是半蹲着或趴着,十几分钟完全不能动。虽然他的腿最后都酸疼得不行了,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为科学家获得最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和样品,他们这批新人也终于得到了科学家团队的认可。
在世界之外,在时间之中,无问西东
他印象中最深的一个考验,是一开始个别项目没能达到要求。“当时有一个高台跳远项目,最开始的那个距离已经超过了我给自己的暗示,觉得自己跳不过去。”在这种心理暗示之下,他确实跳了很多次,都跳不上那个平台,但最后他也没有放弃,通过反复的心理暗示,让身体和心理达成统一,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面对困难的条件下也没有放弃,终于克服了之前无法克服的困难。
“2006年我看到选拔潜航员的通知,就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不成功是很正常的,但还是需要去试一下。可能这个行当会有风险,但我还是毅然报名,选择试一试。”后来,踌躇满志的唐嘉陵通过层层选拔,成为“蛟龙号”首批潜航员。在载人深潜领域,他从入行到现在,已经工作了十几年,执行了不少深海任务。
“更好的潜航员,要更好的适应国家海洋科学发展的需要”,这句总书记对他说的话,唐嘉陵一直铭记在心。因为这句话不仅指明了他们团队的发展方向,更是鼓舞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面向未来,唐嘉陵希望通过自己和战友的共同努力,将“蛟龙号”这艘“大国重器”,真正转变为“大国利器”,发挥好它在深海领域的价值。他个人也希望未来海上任务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能够真正为人类探索深海大洋,为国家探索深海大洋,做出崭新的成绩。
唐嘉陵来自四川,从地理位置上看,离海较远,这反而让他从小对大海有不一样的憧憬和向往。前往哈尔滨求学时,正好路过北京,为了看看大海,他特意从北京绕道去北戴河。看到浩瀚又神圣的大海后,给他内心带来了震撼。或许正是这次与大海的相见,为唐嘉陵今后的潜航员之路铺就了第一块砖。
他是一名“80后”,2006年通过选拔,进入载人深潜领域,成为我国首批自主选拔、培养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潜航员;2012年他驾驶“蛟龙号”,最大下潜作业深度达到7062米,刷新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创造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现在,他是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驾驶员——他就是唐嘉陵,一个向海而生、喜欢微笑的载人深潜英雄。
在谈到对于青岛的印象时,唐嘉陵表示自己一开始是因为蛟龙号的任务来到青岛,但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训练,青岛并没有给他一种家的感觉。但随着蛟龙号正式落户青岛,特别是2012年蛟龙号海试成功,第一次到青岛靠港,受到青岛各界热烈的欢迎。此时,国家深海基地也正式落户青岛,他在青岛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了。2014年,他在青岛正式安家,成为了“青岛女婿”,慢慢地他也觉得青岛除了是“蛟龙号”的母港,也是他自己的家。通过日常工作和生活,他接触到了许多朋友,自己的归属感越来越强烈。他觉得青岛的发展,就像是自己家的发展一样,他打心底里希望自己家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