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法兰西的“超黄蜂”
直升机时代的“空中骑兵”
传统的陆航旅是支援性质的突击力量,编制内没有步兵,而空中突击旅是将直升机与步兵合二为一的陆军新型作战力量。在建军90周年阅兵上,陆军空中突击旅首次亮相。这是解放军陆军作战思维和作战方式的历史性转变,由“铁脚板”升级为现代化的“飞行陆军”。据官方报道,空中突击旅下辖若干个直升机营和空突步兵营,各直升机营装备数十架武装和运输直升机,空突步兵营则装备了“山猫”全地形车等轻型高机动载具,有较强的机动作战能力。2018年5月30日,随着第71集团军某陆航旅举行首飞仪式,军改后实现了每个陆军集团军都有陆航旅。
近年来,随着新机型的批量服役,我国逐渐弥补直升机领域的短板。据2018年GFP ranking的排名,美俄分别以5758架(武直973架)和1451架(武直511架)位列前两位,我军以985架(武直281架)排名世界第三。除去为数不少的旧型、轻型直升机,我国中型以上的军用直升机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显不足。直-18A毕竟源自海军版直-8/“超黄蜂”,其原有设计不完全适合陆航需求,如较窄的机体不便于运载大型装备,平台改进的潜力也有限。因此,在直-20通用直升机和ALH重型运输直升机批量服役前,直-18A仍难以彻底取代俄制米-17/171系列。
在国产直升机发展史上,来自法国的SA321“超黄蜂”和SA365N“海豚”扮演了重要角色,分别发展出直-8和直-9系列,甚至影响了直18、直-19的设计。“超黄蜂”直升机是法国宇航工业公司研制的三发多用途直升机,最大航速315公里/小时,最大起飞重量13吨,外部吊挂能力5吨。中国1973年开始引进,后以直-8的名义测绘仿制,1989年海军运输型交付使用。直-8在外观上较好辨认,机身底部为船形,机头有突出的雷达罩,机身后部主起落架支柱上有浮筒,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尾桨位于尾梁左侧。直-8后来发展出直-8F运输型、直-8K搜救型以及民用版AC313等型号。
如日初升的中国“飞行陆军”
近日,陆军第75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展开了一场实兵实弹立体夺控敌重点目标演练,画面中出现了适应高原作战的新型运输直升机直-18A(亦称直-8大改)。直-18A的入列缓解了陆航部队大型直升机不足的状况,也为陆军由平面作战向立体作战的转变提供了坚实基础。
直-18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运输直升机,基于直-8和AC313改造升级而来,包括运输、反潜和预警型号。据昌河公司官网介绍,AC313 最大航程105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13吨,最大吊运重量5吨,直-18的相关参数应不低于此。从外形上看,直18A运输型取消了“超黄蜂”为水上迫降而设计的水密船体结构和主起落架的浮筒,机头修型以容纳更多电子设备。采用三台涡轴发动机,结构简单、燃料使用量少,发动机舱后部一直延伸到尾梁上方,形成一个凸起。直-18A 最大升限超过8000米,具备全地域作战能力。今年年初,央视曾报道空中突击部队的直-18A可搭载30余名全副武装人员飞行1000公里,可谓陆航运载能力最大、技术最新的运输直升机。
陆军的空中突击作战是以直升机为载体的空中机动作战。传统的空降作战中,,伞兵落地后一般依靠徒步或空降战车实施机动,而直升机具有垂直起降、空中悬停等优势,可运载步兵实现“蛙跳战术”。这使得夺取重要目标、实施敌后突袭等任务不再局限于特种部队,极大地拓展了陆军作战样式和机动空间。法军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最早证明了直升机机动战术的价值,面对多山、多沙漠的阿尔及利亚,法军借助直升机克服了战区交通不便、战斗地点零散的问题。这一探索为各国所重视,尤以美军的应用最为完备。美军直升机在朝鲜战争中曾用于战场救护,但大规模投入实战还是在越南战争中。美军以UH-1“易洛魁”直升机作为突击运输的主力,配合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在越南实施了多次空中机动作战。1965年,第11空中突击师与第2步兵师合并组建为第1骑兵师,这是美军第一支专业空中突击师。苏联也不甘落后,1962年试飞了米-8直升机的原型机,运输型可搭载24名士兵,武装型可携带火箭发射器等,兼具对地支援与对地攻击,后来在多山的阿富汗战场发挥了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