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新开网页私服 >

温州图书馆今天迎来建馆100周年庆典

  在梅冷生的努力下,图书馆还陆续接收了多处温州地区著名私家藏书楼的藏书,在土改期间妥善保护并接收了温州各地的私人藏书。值得一提的是,梅冷生还有一次“意外贡献”,在一次下乡期间,他在一个“糖儿担”上发现一部明万历年间刻印的《温州府志》,后被证实为国内唯一存书。动荡时局中,籀园图书馆却不断扩大馆藏,还频频举办活动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

  回眸百年,温图的欣欣向荣离不开一代代赤诚爱乡、砥节奉公的文化先贤的无私付出。温图的沧桑巨变值得人们回味,那巍巍邺架之后,历代恪尽职守、甘为人梯、勤奋钻研、努力创新的温图人的坚韧贡献,更值得我们去铭记。

  1970年10月图书馆恢复开放。1973年,在市区县前头新建的馆舍投入使用,面积扩大到了1500平方米,藏书条件和接纳读者的能力大为加强。在温图人的坚守下,温州市图书馆终于挺过动荡的十年,在涅槃之火中走向新生。

  在一众文化先贤的辛勤付出之下,籀园图书馆化为一座普及文化、推动教育的灯塔,恬静地撒播着光辉。1935年,孙诒让之子孙孟晋,出任第六任馆长。在其任内,图书馆经费增加,人员增至九名,并于1936年起获省教育厅补助拨款。孙延钊(字孟晋)重视搜罗地方文献,多方募款征集,搜罗地方文献,馆藏总量增至五万册,卷帙繁复,价值巨大,奠定了温图古籍馆藏的特色。他还进一步规范章程,使图书馆管理趋于正规。尤其可贵的是,孙延钊离开籀园后,依然挂念家乡图书馆的发展,于1947年和1974年,两次将大批玉海楼珍藏和本人随身携带的家传图书、手稿、书画等赠与温州图书馆。

  1973年3月,温州市图书馆与文管会分离,从文革中的“温州市文物图书馆”,又恢复成“温州市图书馆”原名。

  两项“全国首创”——城市书房、图书馆法人治理,作为国家级示范创新项目的实践,带动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升级为温州的“文化现象”,成为全国闻名的创新之光。

  新一代温图人延续了先辈的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探索实践,,坚持深化法人治理试点改革,组织建设“城市书网”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共建、连锁经营、统一管理模式,建成开放城市书房72家,打造独具温州特色的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

  韶光易逝。20世纪中叶,时局动荡,风雨飘摇,籀园图书馆也进入漫长的磨难期。

  敢为人先创新品牌示范全国巍立新时代,沿着现代文明之路阔步前行

  此时的图书馆,除了常规功能外,还承担起灌输群众战时智识、指导群众战时活动及激发群众爱国御侮思想等特殊效能。抗战爆发时,图书馆先后举办了三次关于战时文物的公开展览,影响巨大。1937年,图书馆还编印了一期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馆刊《蔘绥年刊》,后改出《籀园》月刊。

  籀园图书馆创建伊始,经费十分拮据,主要来自府学田租及戏捐两项,馆藏主要来自社会捐赠。首任馆长为王毓英,工作人员仅有一名,馆长不领工资,完全是义务劳动。后来的历任馆长如严文黼、刘绍宽、姚平子、王学羲、孙孟晋、梅冷生,无一例外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惨淡经营,使图书馆稳步向前发展。

  这一时期,籀园图书馆的工作业务蓬勃发展,多点开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力度,被称为籀园图书馆的“鼎盛时期”,促成这一盛况的原因除了孙孟晋本身的付出外,是恰逢抗战初期,作为华东地区抗战的后方城市,温州工商业空前繁荣,社会文化活动也由此趋于活跃,书刊出版空前繁盛,推动了籀园图书馆走向繁荣。

  文革初期,温州市图书馆曾被迫闭馆四年之久。

  蝶变后的沧河巷温州市图书馆焕然一新,但对读者延续了一如既往的友善。许多老读者还记得,那时阅览室的入口处放了一个小木盒,每个进入的读者将一粒黄豆放入木盒,每天闭馆后工作人员就通过数黄豆来统计人数。小小的黄豆,犹如一颗颗带着知识和温情的种子,播撒在温州大地的各个角落。

  据文革后的第一任馆长郁宗鉴和老馆员阮延陵回忆,当时馆里八位病弱“老将”,为了保护这几十万册来之不易的图书,“忧心如焚,苦思对策”,最终采用“苦肉计”:把一批本来要报废的破损图书和连环画,集中到一个库房,贴上“大毒草准备烧毁”的封条;古籍书库也一一贴上封条,封条写得很有趣,有“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反面教材,留着待用”,还有“留待审查,分别处理”。“红卫兵小将”来了,馆员就领他们各处参观,反复解释,耐心地把他们打发了。

  智勇双全扩大馆藏于文革时期挺过动荡十年的温图,在涅槃之火中走向新生

  新一代温图人没有忘记传承文脉的使命重责。为充分发掘馆藏资源的价值,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整理出版了《温州文献丛书》40种48册,之后又陆续编辑出版《温州文献丛刊》《温州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温州市图书馆藏日记稿钞本丛刊》《温州方言文献集成》《温州历史文献集刊》等,为温州学人的学术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2011年,温州有史以来第一部官修通史《温州通史》编纂正式启动,温州市图书馆为温州通史编纂提供文献保障与技术支持。温州图书馆馆报《温州读书报》2014年入选中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类“十佳”内刊。

  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温州勇立潮头,图书馆迎来了全新发展的历史机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大潮中,温图人开创了“以文补文”模式,组织有偿服务,如设立复印服务部对外营业,兼营书店、成立了“信息服务公司”等,亮点凸显,虽然在之后的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相继退出图书馆历史的舞台,但却显示了温州图书馆人敢于创新的经营思维和办馆模式。

  现今,在世纪广场以西、市府路以北,坐北朝南,临水而立的温州市图书馆,如像一艘满载知识宝藏的巨轮,以文化之光涵养着这座城市和人民,驶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05年12月,温州图书馆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五次搬迁,又于2018年5月再度重装升级。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大地万象更新。1950年6月,籀园图书馆改名为温州市立图书馆,经费由政府全额按月拨款。1953年5月迁入沧河巷新址,在职工作人员也增加到了14名。1955年,正式改名“温州市图书馆”。

  当年籀园那点点新绿,已演化成今日的浓浓的绿荫。温州市图书馆所迈出的每一步,所跨越的每一道里程碑,都凝聚着历代温图人的心血、政府的重视与读者的厚爱。

  书海引航,初心不改。从1919年到2019年,从落霞潭到市府路,四度搬迁,五易馆舍,百年来,她耕耘着瓯越的精神家园,传承着浙南的历史文脉,弘扬着改革前沿的开拓精神,她与白鹿城的历史浮沉休戚与共,化作这座城市的文化明珠。

  梅冷生到馆之日,便是日寇铁蹄蹂躏温州之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员工转移珍贵图书,躲避战火的劫难。1941年4月、1942年7月、1944年9月,温州三次沦陷,为了保护馆藏,梅冷生数次将善本书、重要图籍和古籍版片运到农村保藏。尤其是第三次沦陷期间,他先把馆藏善本抢运到瑞安仙岩寺,又听闻日军向瑞安侵犯之势,赶忙趁着黑夜带书向瑞安大峃龙川(今属文成)进发。黑夜航船匆匆行进,梅冷生仰望夜空,不见一颗星星。三十多箱的书籍被运送至龙川安放在文昌阁楼里,由馆员潘国存驻守看护,梅冷生则去瞿溪一所中学执教,薪水给潘国存用于伙食费。直至日军退出后,一万多册古籍毫发无损、一本不少地回到了籀园图书馆。

  温州网讯 岁月不居,弦歌不辍。温州市图书馆走过一世纪的风雨沧桑,今迎百岁华诞。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