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新开网页私服 >

王叔和:千载留名的太医令

  当时,张仲景见到王仲宣,曾预言他“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如果王叔和有机会见张仲景,应当就是在这个时候。

  《张仲景方》保留了《伤寒杂病论》的部分内容,可惜后来失传。

  在《脉经》自序中,王叔和曾说:“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也就是说,他在担任太医令期间,收集了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前贤对脉学的论述,后撰成《脉经》,造福后人。

  北宋时,翰林学士王洙在书库中发现一批“蠹简”,即被虫蛀了的竹简。原来,这是一部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的书。此书内容与《伤寒论》接近,另外一部分论述了杂病。后来,林亿等人奉诏校订《伤寒论》时,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进行对照,推断这两本书皆出自张仲景。于是,《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被更名为《金匮要略》,共计25篇,得以刊行于世。

  关于王叔和的籍贯,唐代甘伯宗在《名医传》中曾说:“晋王叔和,高平人,为太医令。”北宋时,林亿等人校订《脉经》时,也在序言中说:“叔和,西晋高平人也。”

  《伤寒论》和《脉经》对后世影响极大,王叔和的名字,也因它们而千古流传。

  人们也许会问:王叔和身为太医令,有许多事可以做,却偏偏放不下《伤寒杂病论》。难道他是张仲景的弟子?

  除了整理张仲景的医书,就连有关张仲景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王叔和留下的。在《脉经》的序文中,他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网页游戏私服,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张仲景的名字,这才渐渐为世人所知。

  不管怎么说,王叔和替张仲景保存下来的《伤寒杂病论》,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使张仲景也成为后人敬仰的“医圣”。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南北朝时,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王叔和:千载留名的太医令

  2 他是张仲景的弟子吗

  近现代学者余嘉锡就支持这种说法。他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王仲宣举家依附刘表,刘表欲报师门之恩,起初想将女儿许配给他,可王仲宣形貌不佳,刘表“既嫌形陋,及以妻凯”,只好将女儿嫁给了他的族兄王凯。

  皇甫谧与王叔和是同时代人,在著《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时,在序文中曾提及此事,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施用。”

  王叔和收集到的《伤寒杂病论》已残缺不全,因此他进行整理后,重新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计5万余字,共22篇。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说“苟无叔和,焉有此书”,对王叔和的功劳进行了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张仲景的弟子卫汛与王叔和相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曾引用卫汛的一段话:“……高平王熙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

  1 这位太医令不简单

  3“医圣”背后的王叔和

  《甲乙经》成书于公元260年之后,皇甫谧在书中没有提及《脉经》,因此有学者推断,《脉经》是王叔和晚年的著作,大约成书于西晋时期,比《甲乙经》出现的时间要晚。

  王仲宣即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他的祖父王畅曾是刘表的老师,因此两家关系密切。

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良相可以网页游戏私服发布网,良医可以救民。自神农尝百草以来,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良医青史留名。其中,有一些与洛阳关系密切,他们或生于洛阳,长于洛阳;或在洛阳行医,著书立说……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代良医的故事。

王叔和:千载留名的太医令

  在《旧唐书·经籍志》中,有“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的记载。《新唐书·艺文志》中,也称“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

  一种说法认为,王叔和与王仲宣同族,都是山东高平人。东汉末年,王仲宣举家南下荆襄,依附汉末群雄之一——刘表。随后,王叔和为避中原战乱,去投奔了王仲宣。

王叔和(资料图片)

  王叔和名叫王熙,叔和是他的字。一般认为他是高平人,魏晋时期曾在朝中任太医令。然而,高平作为地名,历史上有山西高平、山东高平等,王叔和的家乡究竟是在山西还是山东,长期没有定论。

  接着,余嘉锡在文中写道:“疑叔和亦尝至荆州依表,因得受学于仲景,故撰次其书,其后刘琮以荆州降,乃与仲宣同归曹操,遂仕于魏,为其太医令。此虽无明文可考,然可以意想而得之者。”

  王叔和的人生,就像一个影子。

  他和张仲景一样,没有在正史中留下名字。也正因此,他的生平、籍贯等像谜一样,后人很难了解清楚。

  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良相可以网页游戏私服发布网,良医可以救民。自神农尝百草以来,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良医青史留名。其中,有一些与洛阳关系密切,他们或生于洛阳,长于洛阳;或在洛阳行医,著书立说……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代良医的故事。

  历来就有传言,说王叔和是张仲景的弟子,但两个人究竟有没有交集,就不好说了。

  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魏晋时期担任太医令,长期生活在都城洛阳。在这里,他研读了许多前人的医学著作,并将散失的《伤寒杂病论》收集整理,编成《伤寒论》流传下来。晚年时,他还撰写了《脉经》一书,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有人将其与《黄帝内经》《温病条辨》一起,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也有说法认为,中医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东汉末年,张仲景去世。当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他的心血之作《伤寒杂病论》散失大半。王叔和精通医术,且“性沉静,好著述”,在曹魏时任太医令。他四处搜求,将张仲景的书收集起来,整理后编成《伤寒论》,才使其得以保存和流传。

  卫汛直呼王叔和为“王熙”,应该比王叔和年长,或者两个人是平辈。如果王叔和见过张仲景,或曾拜张仲景为师,那王叔和不遗余力地整理《伤寒杂病论》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张仲景在世时,此书流传不广。历经汉末战乱,如果不是王叔和苦心整理,这部被誉为“众方之祖”的医书,可能早就散失殆尽。

  张仲景去世时间不详,有学者考证,在公元219年前后。至于王叔和的生卒时间,多推测在公元201年至公元280年。他任太医令期间,不仅收集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还撰有《张仲景方》等。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