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新开网页私服 >

聚焦生活书写时代

  为使观众更好地参与、分享展览,中华艺术宫还在观众入口处特设十二艺节快速通道,并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以回应公众咨询。尽管此次展览也存在路线指示标识略显模糊,未能有效应对展厅过大所引起的“博物馆疲劳”等问题,但不可否认,这届艺术的盛会正使艺术的触角不断深入现实生活,提升群众审美趣味,塑造大国文化气象。

  可以看到,无论是名家新作还是中青年代表作品,均在传统语言的现代转化方面有所突破,老艺术家身体力行的艺术实践也为中青年艺术家树立了榜样。展厅内,在油画《学者肖像》前,89岁的全山石先生与85岁的作者靳尚谊先生不停审视画面中的人物造型、比例,探讨改进空间。靳尚谊表示展览结束后将继续完善作品,其专业精神令人动容。

  探索艺术语言创新

  2万平方米展厅,3个国家级专业展览,近1200件参展作品同时亮相……这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及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的盛况。尽管此次展览规模颇为庞大,但正如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诸迪所说,展览作品重在保证质量,保证其具有代表性。如何解读上千件作品所呈现的当代中国艺术面貌?怎样用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三大展览或许可以给人以启迪。

  如果说内容决定艺术创作的精神高度,那么语言则影响艺术创作的表现水平。古今中外,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从未间断。从莫奈以写生捕捉稍纵即逝的光影色彩,到黄宾虹以积墨法表现“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生动气韵,艺术表现手法频频更新,各画种间壁垒不断被打破。

  “十万观众进剧场,百万观众在现场,千万观众在线上”是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举办之初确立的目标,它不仅彰显了本届艺术节的强大号召力,更昭示着当代中国在艺术创造、欣赏领域拥有广阔发展空间,而聚焦生活、书写时代的视觉艺术,当是丰富创作实践、开拓美学新境、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此次展览中,深入生活、关注现实的艺术创作成为主旋律,超级变态网页私服,折射出文艺工作者对生态保护、科技进步、乡村建设、民生改善等领域的高度关注。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09日 08 版)

(责编:李枫、袁勃)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首批38件作品在美术展览中接受广大观众检阅。作品中,既有以国产大飞机为对象,展现航空人为圆梦蓝天而吃苦奉献的范春晓中国画《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也有以傣族人民在泼水节起舞欢歌为主题,反映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脉传承的郎钺雕塑《水舞欢歌》。青年艺术家们以年轻的视角捕捉社会发展足迹、记录时代生活变迁,展现格局,释放能量。展览中,以李前油画《支部建在楼上——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党建工作纪实》等为代表的“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部分作品,同样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各领域发展的蓬勃生机,以强烈的在地性引领观者走入平凡场景,感受不平凡的建设成就。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所言,从展览可看出,现实题材美术创作正成为中国美术发展新态势。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C919大飞机(中国画)

  没有艺术能够脱离现实,也没有生活能够彻底抛开艺术。立足现实而不拘泥于勾勒现实,以艺术手法描绘新风貌、展现新精神、讴歌新时代是此次展览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美育的价值,承担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重任的艺术展览,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展品陈列。通过运用AR、VR等高科技,结合教育活动、线上展览等多元形式,架起公众与作品间的桥梁,充分发挥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成为当代展览新特征。

  对现实温度的关注不仅展现在画布上,也浓缩于镜头中。摄影家们踏遍祖国大好河山,用影像记录人民美好生活,定格国家“高光”时刻。此次展览集中呈现了近3年来摄影家们收藏的集体性视觉记忆,展现出影像与时代的生动联系。作品《让伞》记录下大雨突降时,执勤武警将哨位伞让给群众,自己立于雨中的瞬间。这一细节直击观者心底的柔软,愈发唤起对子弟兵的崇敬与爱戴。《鲲龙AG600下水》《港珠澳跨海大桥》等作品,以重要事件、重大场面为题,透过雄浑劲健的美学风格,散发出强烈的精神感召力。特别是军事题材摄影作品中,对维和部队官兵、朱日和阅兵方队、边防战士等群体的影像表达充满力量,使军人背后的奉献精神更加鲜亮动人。

  此次,不少参展艺术家也以创作呈现出个人在艺术语言探索方面的成果。周韶华《横断山之光》继续突破传统水墨程式,融入西方绘画元素,彰显中国画的无限可能;钟涵《泰山经石峪》以油画语言表现摩崖石刻,使书画重新结合,让经典焕发新貌;苏新平《红之一》尝试将版画素材碎片拼接构成画面,表达对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思考;盛杨雕塑《张老三》以人物、巨浪、山川等元素传递出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赞颂,充满情感张力;周刚《守望》则跳出水彩画清新明快的表达方式,以深沉厚重的语言塑造出刚毅的矿工形象。书法展览中,对大尺幅书写的尝试,对个性化书写内容的选择,对具有探索性的现代书法的展示,都彰显出当代书家在书斋文化与展厅艺术相结合方面的实践成果。篆刻展览中,创作者对刻刀表现力的不同运用,对印屏设计的不断创新,呈现出多元风格、流派百花齐放的盛况。这些作品汇聚成“笔墨当随时代”的多样化表达,为展览主题写下生动注脚。

聚焦生活书写时代

  触摸现实生活温度

  一幅画前,一群小学生正对照作品,在画板上勾勒轮廓;打开手机程序,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作品图片与文字说明同时弹出;展厅内广播声时而响起,提醒观众中国艺术节系列讲座活动即将开始……这些展览现场的瞬间,体现出美术馆“以人为中心”的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正不断提升。

  范春晓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