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雷纳·韦斯,另一半授予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们“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以及引力波的观测所作的决定性贡献。”引力波是什么?引力波的探测对人类有何意义?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量子力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施郁作主题演讲
“上海科协大讲坛暨科技前沿大师谈 解读2017年诺贝尔物理奖科普报告会”现场
施郁介绍,早在百年之前,爱因斯坦就在其广义相对论论文中对引力和引力波进行了论证。引力的本质是时空几何在物质影响下的弯曲,引力的作用以波动的形式传播,即引力波。他表示,通常物体间的引力很弱,超级变态网页私服,但宇宙天体的质量巨大,所以它们之间的引力很大,因此,引力波主要来自宇宙中的超新星爆发、中子星和黑洞等致密天体以及宇宙大爆炸。“LIGO探测到引力波,意义不仅在于直接验证了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还在于它开启了我们对强引力以及黑洞的直接观测,打开了人类认识宇宙的新窗口,在此之前,人类关于宇宙的信息几乎都来自宇宙中传来的电磁波和粒子,而引力波带来了主宰宇宙的引力的直接来源。”施郁说。
新华网上海11月26日电 25日,由上海科协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新华网“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上海科协大讲坛管理办公室承办的“上海科协大讲坛暨科技前沿大师谈 解读2017年诺贝尔物理奖科普报告会”(以下简称解读2017年诺贝尔物理奖科普报告会)在沪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沈学础主持本次活动。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量子力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施郁发表《引力波的世纪追寻:从爱因斯坦到2017诺贝尔物理学奖》主题演讲。他追溯了引力波的发展历史,阐述了三位获奖科学家的具体贡献,并对引力波进行深入浅出的精彩解读。
主题报告后,沈学础、施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极天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姜鹏以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孙正凡围绕引力波观测相关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交流。
据了解,解读2017年诺贝尔物理奖科普报告会为“上海科协大讲坛暨科技前沿大师谈 解读2017年科学类诺贝尔奖系列科普报告会”的首场报告。该类列报告会将通过三场报告,向社会公众权威解读2017年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生理或医学奖的获奖科研成果。本场“物理奖”的解读吸引了200余人参加,解读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生理或医学奖两场科普报告会将分别于11月30日、12月10日举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