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出国,人人都要经过政审,培训外事礼仪以及各种注意事项。能够出国的基本属于“精英”阶层。周恩来总理“外事无小事”的名言深深印在每一个出国人员的脑海中。出国俨然成为带着使命感的政治任务,各种行为有严格的纪律约束,目的就是要为国争光。改革开放以后,出国不再属于特定人群的专利而高不可攀。有数据显示,目前每年出国的人次大约有1200万。随着出国人群越来越多样,探亲、旅游、求学和商务活动逐渐成为出国的主力,政治敏感性不再是限制他们的条条框框。没有了约束,放松下来的人的本性也就飘扬过海最终被“还原”在了大洋彼岸。
如此一来,各种各样有关中国人在海外的不文明举动就会见诸报端,传回国内,每次都能引发国人的深刻反思。曾担任国新办主任的赵启正曾就此谈到,一个普通的中国旅游者,脑子里根本没有“公共外交”这四个字,但是他在外国的一言一行构成了外国的民意。外国人认为“我接触了这几个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了”。它有公共外交的效果,效果可能是正的,可能是负的,如果他做得好就是正面的,做得不好就是负面的。
“我插一句啊,也要教育我们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少吃方便面,多吃当地海鲜。”当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马尔代夫提醒中国游客不要乱扔矿泉水瓶子的时候,这个问题看来也不再是个小问题了。
当然还有一些人认为,这些不文明行为并非有那么严重,因为扒出一些外国人的不文明举动也并非难事,甚至这些例子还很多。如果大家都有不文明的行为,为何单单挑出中国人来说事呢?但我们毕竟是从一个文明古国走出来的,拿一些更加不齿的不文明行为与其“比烂”,是不是有些太可悲了?
或许有人认为不就是出个国,留个学,旅旅游,谈谈生意,为什么非要上纲上线?如果说谈公共外交太大,国家形象是否受损可以暂且不谈,那么在乎点个人形象和素质,讲一点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德总是不过分的。人还是要顾及些脸面。那些在国外随手丢瓶子,在著名景点乱刻乱画的,或许根本没有想过国内国外有何区别。习惯成自然,他们其实就是把在国内的所作所为挪了个地方,只不过在国外被曝了光,而在国内这种事情又太过普遍,见怪不怪,不了了之罢了。
我们常说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当我们反思公共外交没有做好的时候,更应该想一想是不是“公共内交”出了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在国内行使的是一套“道德宽标准”,在国外却是另外一套“道德严标准”,而缺少了事实上的约束,人的素质和文明习惯并不会因为标准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果我们对身边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习以为常而继续纵容,同时相关部门也没有严格执法和处罚措施,那么在国外发生的这些被人鄙夷的事情也很难有所改观。
古人常说要克己复礼,我们现在也经常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明古国需要有文明的传承人,需要从自我做起,网页游戏私服推荐,否则走不出典籍的文明谈不上任何活力和现代性,留下的只是长长的空话和口号。文明是没有国界线的,很难想象不革掉自我身上“不文明”的命,在国外乱丢瓶子的,真的在国内就不丢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