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页游sf大全 >

此路通往最深沉的欢乐

  苦干是少不了的。每天早晨,刘子义都带上玉米面馍、背上水壶,再扛上5米长的麻花钻出发。取土样,取水样,观测地下水位,观察盐碱变化,一天步行几十里,走遍了农二师22团130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种选择,有的是顺势而为,有的是逆流而动,多年以后,大浪淘沙,这些根基深埋的人们在历史中沉淀下来,慢慢停驻在人民心间。

  梁军因受到前苏联电影《巾帼英雄》的影响,早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像电影中女主人公一样开上拖拉机。1948年,黑龙江省办了拖拉机培训班,梁军马上报了名,超变态网页游戏,从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同10万名专业官兵一起参加了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尽管当时住草棚,喝河沟水,但只要开垦出的土地能种出粮食,梁军就高兴。

  1957年反右运动余威尚存,很多同学被打成“右派”。在毕业分配问题上,大家都相当谨慎。像李宏才这样积极策动改变分配方案的是凤毛麟角。不久,李宏才接到陈昭涵的回信:“你的想法挺好,但现在国家人才缺乏,既然组织上考虑你留校工作,我看你还是服从分配为好。”

  不可否认,这是一条离信念更近的路径。不可否认,这是一些在任何时代、任何价值观主导之下,都值得尊重和致以敬意的人。

  这是为“就业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大讨论专门准备的一篇报道。在这次讨论中,我们最深的感受就是参与者的意见纷繁庞杂,各色观念多样多元。也许,每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都有存在的理由,但是,毕竟每条道路各有各的风景,每一个生命各有各的重量。

  40年后回首往事,刘子义说,当初他之所以主动要求到新疆去,一是受大环境的影响,二是看中了新疆广袤无边的盐碱地。

  【大时代】

  多年以后,李宏才回到家乡安徽蚌埠后曾到皖北农学院讲课,他慷慨放言:“我把青春献给了新疆,献给了基层,我心安理得。如果你们可以到新疆、到基层待10年,我鼓励你们去,你们在那里的经历,会远比出国要精彩。”

  梁军的同班同学有40多人。当时由于大学毕业生数量很少,一般分配到省里就被留住了。

  王琳清前天还接到老同学俞炳骧的电话。俞被分配到新疆伊犁干了一辈子,被当地人称为“伊犁的蔡旭”(蔡旭,我国小麦育种的开拓者———记者注)。俞向王琳清求助,看看王有没有办法帮着研究防治新疆冬小麦的“雪腐病”。

  刘子义 1963届农田水利专业

  在他毕业的前一年,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地开展知青上山下乡已经被提了出来。那一年,周总理在大会堂亲自作报告、接见了在京高校的毕业生,号召大家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刘子义的家庭出身是地主,留北京的机会几乎为零。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刚刚成立不久,正是“蜜月宣传”的时候,一首《边疆处处赛江南》,不知道鼓动了多少年轻人的热血和想像。就刘子义个人而言,“学农嘛有舞台才能施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无疑是个好地方。”

  2005年9月13日,74岁的王琳清小心地展开一张发黄的报纸,1950年8月27日的《光明日报》上,华北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新生的名字刊登了整整一个版。“这就是我!”老人指着第三排北京农业大学录取榜让记者看。那一届农大总共招了106人,包括王后来的丈夫丁寿康。

  百年世事更迭,大潮起落,由于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无论是哪个时期,都有一批批农大毕业生,走上了这条通往“最深沉的欢乐”的基层之路,坚韧植根于中华大地,筚路蓝缕,勇往直前。

  毕业服从国家统一分配。首届大学生们境界很高,自觉提出口号:“到祖国最困难的地方去”。同学中很多被分配到基层研究所或农场,王琳清说,“我们下去时带着对工农的感情”,一辈子无怨无悔。

  王琳清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高校联考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我们是与共和国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知识分子,能上天,能入地。”老人说起那一辈人很是自豪,他们中很多都去基层生活过。

  1968年毛泽东“12·22”指示发表以后,上山下乡的浪潮很快席卷全国,丁寿康也未能例外———去了大寨下面的一个镇。他帮助农民建立实验田,推广新的优良品种和育苗技术,让原来单产只有300斤的地长出了1000斤粮食。但由于“左”的影响,他和同事没有更大的可发挥的空间。

  【再回首】

  到基层待10年,在那里的经历,远比出国要精彩

  3年后,张洪成被分配回天津市宁河县农业局。当时农业部愿意要这届毕业生,但北京、上海、天津生源,因有代培性质,必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照片上人民币是多大的荣誉

  李宏才 1961届农业机械化专业

  这种盛载了一方百姓的感念的石碑,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里,还有好几块:来自河北大名的“治沙改土”功德碑,河北沧州吴桥和东光两县百姓送的“沧州铁狮”……

  1961年夏天,外交部部长陈毅在人民大会堂给首都高校61届毕业生讲话,提出大学培养的人才不适宜做行政工作,这些工作应该交给党校、团校的毕业生。李宏才马上给陈毅写信,说了一次真话:“母校留校工作的108位毕业生都做教辅和行政工作,不合适”,表示想“下基层”。

  退休赋闲的刘子义和普通老爷子的生活无二,但说起“盐碱地”就会陡然精神起来。他说,在基层40年,苦则苦矣,但“不是根植盐碱地,就不可能有工作上的这些成果和收获”。

  1963年7月,学农田水利的山西人刘子义把人生的下一站定在了祖国的最西边,新疆。

  同学脱宝珍被分配到河北省康保县坝上机械化林场机务队,在山沟里过了10年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的日子。这一届的23个班600多名毕业生,“下基层”的比例占了学生总数的一半。

  部分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必须回基层

  【大时代】

  【大时代】

  【再回首】

  这封信终于改变了他的命运。1962年8月,李宏才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运处,从事他热爱的农业机械专业工作。这一待就是20年。

  一首《边疆处处赛江南》,不知道鼓动了多少年轻人的热血和想像

  我在农技岗位上也不是光有奉献,回报还是有的

  农大一位普通毕业生说,土地的丰收、农民的喜悦,是他所能感受到的“最深沉的欢乐”。

  新疆比刘子义想像的更远,条件也更艰苦。和他一同去的几个同学见状,纷纷要求留在乌鲁木齐。刘子义不挑远近,只要求专业须对口。于是,他被分配到焉耆水利土壤改良试验站,在农二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